西方看中国_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陈丛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161-4849-5
Ⅰ.①西… Ⅱ.①陈… Ⅲ.①民族性—研究—中国—18世纪 Ⅳ.①C95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16776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凌金良
责任校对 季静
责任印制 王炳图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金瀑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9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14.75
插 页 2
字 数 224千字
纸书定价 45.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外民族精神比较研究)西安工业大学专著出版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本书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塑造这些意识与特征的自然、社会、文化之成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依次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形象所做的全面、系统研究,为今天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陈丛兰,女,1973年8月出生,新疆霍城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长期从事伦理学原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应用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已编撰出版《中国传统伦理概论》等专著。
序一 西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更离不开人自身的进步。人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也在不断地进步。人既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坚船利炮的物质、军事技术,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而进行政治变革,最后再学其文化,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就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梁启超先生著《新民说》,认为中国进步的关键在于民智、民德、民力、民气的进步。自此开启了百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中国国民性研究,鲁迅先生不仅自己反思中国国民性,还向国人推介美国人史密斯撰写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在中国思想界有关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而且,在此前后,更有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等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如后两位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吾国吾民》两本书影响都很大。
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成为国外汉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很多成果。所以,国民性研究既是文化学的研究内容,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最后落脚点,改造国民性成为伦理学研究的最终使命之一。
陈丛兰副教授于2005—2009年间在我指导下,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本书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当她提出自己的选题想法后,我觉得这种断代的、思想史的研究,又是另一只眼睛看中国,我觉得角度还是很新鲜的,对于较多从事伦理学、哲学训练的人,往往重视义理的探讨,而这种合思想与历史为一的研究,正是一种经史合一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现了她求实的研究态度。对于一个女性青年学者来说,通过这样一种博士研究,我想可以培养她严谨求实的学风,因此,我就同意了她的选题。
本书之所以把研究视阈圈定在18世纪西方的中国国民性思想,是因为通过了解“他者”视野中的中国国民性,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民性之本体,以及形成这一本体的自然、社会、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国民形象贯穿西方现代历史叙事之始终,西方现代性自我观念的构成与认同,正是通过确立中国这一“他者”形象完成的。所以,通过探索西方中国国民性之本体,也可大致掌握西方文化的历时性特质和西方人心理的发展历程。其次,从深层根源上看,中国的启蒙运动关于文化的自省与国民性的批判,其观念多建基于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话语系统之上。这使得近代国民性改造运动多呈现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势,由此导致国民的虚无主义价值取向和自卑自弃的性格特征。这都无益于人的现代化建设。研究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背景、内容、动机及实质,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近现代的国民性改造运动。再次,历史地看,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在西方中国人形象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中国人论的一次思想性总结,又基本奠定了此后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理论框架。研究这一段的思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流脉。又次,从具体内容看,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经历了一次根本性转折:中国国民的人格从前期的正面特征转向中后期的负面人格特征。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国民性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转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思考、分析中国国民性的诸多问题。最后,目前关于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工作,国内学者已为之拓荒,然而这些研究较大多是从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视角加以探讨的,而纯粹从伦理学角度的研究尚待深入。
本书将19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西方看中国_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