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Title of the original edition:
Author:Thomas de Padova
Title:Leibniz,Newton und die Erfindung der Zeit
Copyright ©2013 Piper Verlag GmbH,München/Berlin
Chinese language editon arranged throught HERCULES Business & Culture GmbH,Germany
本书获誉
请您花点时间读一读这部非虚构作品中的明珠。您将不再会这么简单地看待钟表了。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SWR)
德·帕多瓦扣人心弦地刻画了两位天才,有如一部侦探小说……此外,享受这部写得生动、轻松的非虚构作品不需要专门的数学或物理学知识,而只需花点时间。
——《斯图加特报》(Stuttgarter Zeitung
)
一部奇妙的作品,它将读者置于另一个时间,并对科学的起源提供了有趣的认识。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德·帕多瓦用哲学、文化史和物理学编排了一出知识丰富的大戏;诙谐幽默和贴近日常使得他的时间研究从来不是无本之木。
——《哲学杂志》(Philososphie Magazin
)
一部写得很棒的双重传记……对发现爱好者来说,这是进入新年的理想消遣。
——《明镜周刊》(文化版)(Kultur SPIEGEL
)
自由撰稿人托马斯·德·帕多瓦就此写了一本睿智和非常激动人心的书。
——《晨报》(周日版)(Morgenpost am Sonntag
)
德·帕多瓦的长处是将科学发展呈现于彼时的事件背景之下,将哲学与时代精神、历史与当前的自然科学置于上下文语境中……这部非虚构作品完全没有沦为随笔杂谈,而是保有紧凑和有序的架构——恰似一部钟表机械。
——《标准报》(Der Standard
)
科学史和技术史可以如此引人入胜。
——《时代周报》(知识版)(ZEIT Magazin Wissen
)
读起来特别轻松愉快。
——《新德意志报》(Neues Deutschland
)
德·帕多瓦凭借平凡、日常的事物让人感到惊奇……德·帕多瓦将自己的学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一部大众非虚构作品之中。
——《巴登报》(Badische Zeitung
)
作者描绘了一幅时间环境的多彩全景,在此背景下进行着关于时间的本质及其可测的越来越细微的区别的讨论。托马斯·德·帕多瓦懂得如何把故事讲得变化多样和紧张刺激。很久没有非虚构作品让我们这般享受教益和愉悦了。
——多彩科学杂志社网站(Spektrum.de)
作者示范性地选择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生平故事,这被证明是幸运的决定……读者自始至终兴致盎然。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刊》(Magazin des Max-Planck-Instituts
)
托马斯·德·帕多瓦的写作围绕时间的发明,同时完成了关于两位非凡学者——艾萨克·牛顿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扣人心弦的双重传记。
——《书籍文化》(知识特别版)(Buchkultur Wissen Spezial
)
对于我们这些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野只是一种幻象,尽管是很顽固的幻象。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现代时间的“发明”及结果(译者序)
1
在瑞士的时候,我偶尔会前往离家不远的玫瑰园,眺望对岸的伯尔尼旧城。300年来,除去几座高楼和桥梁,这里的景观基本没有变化:太阳照耀着雪山,划过天际;阿勒河流经深谷,清澈见底;半岛上灰墙红瓦,鳞次栉比。有时,钟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它们此起彼伏,充盈山谷,欲打破天地的沉寂——殊不知,1905年,就在这片钟声里,有一位青年公务员架起提琴,演奏出震惊世界的时空序曲。
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换言之,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能否认识时间的本质?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为了使这些周期相互匹配,把握农业、祭祀、军事等社会活动的“时机”——“时”的本义就是“时机”(“敬授民时”),古人设置复杂的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的数目”。
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矢”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两种经验——标度/测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
[1]
——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时间就是恒星天球,柏拉图将时间视为天球的永恒转动;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尽管循环时间观在民间依然盛行。
14世纪,使用擒纵机制、以重力为动力的原始机械钟出现在西欧的教堂和钟楼,成为最早不间断运行的计时工具。重力钟起初只是报时钟,后来才增加了时针和分针。但是,它的走时极不准确,每天的误差多达十几分钟,与日晷、沙漏和刻漏相比并无突出优势。
直到1583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利用该原理,惠更斯于1657年制作了摆钟,又于1675年发明了摆轮游丝。这不仅使机械钟的误差减少至每天1分钟以内,也为便携式钟表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新式钟表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时间单位从一刻钟精确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