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常锐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
ISBN 978-7-5161-6826-4
Ⅰ.①群… Ⅱ.①常… Ⅲ.①群体性-突发事件-互联网络-舆论-研究-中国 Ⅳ.①G21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03057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任明
责任校对 董晓月
责任印制 何艳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北京市兴怀印刷厂
版次 2015年8月第1版
印次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2.75
插页 2
字数 197千字
纸书定价 4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其中导论主要阐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包括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包括对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和主要类型的分析、对网络舆情功能和与群体性事件关系的分析,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国外经验的启示。第三部分,重点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进行探析。
作者简介
常锐(1979—),男,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及社会政策研究。
前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过渡。现代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控制的降低、社会分化的加剧等一系列因素都暴露了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各类问题和矛盾诱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1]

互联网普及率在不断上升,这都说明中国互联网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正因为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其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变得甚为重要。当互联网迅速普及并成为公众社情民意的表达方式,并且是较为开放的意愿表达方式时,舆情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作用力正在逐渐增大。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作出的说明中,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安全的特殊意义,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观点说明中国官方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起多重层面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为此要“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积聚的突出反映。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其负面影响巨大,及时监控、准确研判,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正确导向舆情的重要先决条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结果,同时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如何有效地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书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第一,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年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阅读了关于群体性事件、舆情和网络舆情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专著和教材,还引用了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资料和人民网—舆情频道的相关调查数据。第二,个案研究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对近几年发生的标本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案例进行解析。第三,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美国、加拿大等几个主要国家的网络治理模式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示和借鉴。第四,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法,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第五,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事件和案例的网络舆情材料的统计,可提供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数量、等级以及传播的载体等,包括对舆情材料、网民态度、舆情载体、舆情指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第六,采用虚拟的“田野考察”法,通过追踪门户网站的热点新闻跟帖、主要论坛社区的热点议题等,以有效捕捉网络舆情热点话题,观察帖文特点、取向和情绪向度,体验“发帖者”心情和思绪,认知网民行为方式和对监控机制的反抗等,加深研究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认知。
本书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其中导论主要阐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包括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群体性事件的 ............

书籍插图:
书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 - 插图1
书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