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6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美术史十议
巫鸿 著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
Copyright © 2008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美术史十议/巫鸿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 (2010.7重印)
ISBN 978-7-108-02872-3
Ⅰ.美… Ⅱ.巫… Ⅲ.美术史-研究-中国 Ⅳ.J1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90908号
美术史十议
作 者 巫 鸿
责任编辑 孟 晖
装帧设计 崔建华
出版发行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邮 编 100010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版 次 2008年6月北京第1版
2010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
开 本 720毫米×1000毫米 1/16 8印张
字 数 100千字 图版130幅
印 数 7,001-12,000册
定 价 26.00元
巫鸿 Wu Hung
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被《选择》(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Art Forum)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目 录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一 代序:“美术”小议
这本小册子所收的是我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在应《读书》之邀开设那个专栏的时候,我感到首先的责任应该是对读者说明它的内容。第一篇的目的因此是开宗明义,正好借用作本书的小序。顾名思义,“纵横”是全方位的意思:经为纵,纬为横。此处又引申为时空两个轴线:纵指历史的发展,横指地域的延伸。但这个专栏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美术史进行时间和地域的系统整理,而更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比较难于解释的倒是“美术”这个常见的字眼。实际上,我对选择这个词作为专栏的标题踌躇再三,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术”一语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比如说古代汉语中的“美”可以形容食品、人物(主要是女性,但也可以是男性)、德行以至于政治,但却很少用于表彰艺术作品。宋元以后的主流文人画更是反对绘画的感官吸引力,其主旨与对视觉美的追求可说是背道而驰。但是当“美术”这个词从西方通过日本纳入中国语言之后,它马上给艺术创作规定了一套新的规则和目的。如画家胡佩衡就在20世纪初期写道:“而所谓美术者,则固以传美为事。”(《美术之势力》,载于《绘学杂志》)。鲁迅在1913年作《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文中第一句话就是:“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Art)。”在说明了西方文化,特别是柏拉图美学中“爱忒”的含义之后,他指出美术足以辅翼道德、救援经济等种种用途,进而提出弘扬公共美术教育、保护美术遗址、促进美术研究等一系列主张。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及其同志在近百年前对美术的鼓吹,包括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都是他们所大力推倡的现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弘扬西学、改革陈规。陈独秀和吕徵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展开对话时,陈特别提出这场革命的对象是传统中国画风:“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指清代以降在画坛上占正统地位的‘四王’画派)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因此当“美术”被引进的时候,这个概念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性和“现代性”。虽然时过境迁,这个词终于成为现代汉语中对古往今来所有艺术作品的泛称,但其意义变化的过程还没有被认真清理,而论者却已经把古代中国艺术的全发展描述成为一部“美的历程”。
我之犹豫使用“美术”的第二个原因关系到美术史的范围和内涵。实际上,这个学科即使在西方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固定的和“科学”的定义。欧洲传统美术史研究以绘画和雕塑为大宗,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美术史十议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