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文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简体字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忏悔、良知与深层人性
1. 有限的法律责任和无限的道德责任
2. 道德承担的可能性
3. 道德承担的现实根据
4. 忏悔意识与救赎意识
5. 良知——心灵体验到的责任
6. 良知系统的结构
第二章 忏悔文学的基本形态
1. 作家直接作为忏悔主体的身世自叙
2. 由作品主人公替代作家承担忏悔主体的灵魂告白
3. 具有忏悔主人公但非灵魂自传的忏悔文学
4. 一般文本(非忏悔主题)中的忏悔意识
第三章 文学的超越视角
1. 柏拉图对文学的指控
2. 关于宗教大法官的寓言
3. 文学的超越视角
第四章 灵魂的对话与小说的深度
1. 道德心与自利心的对话
2. 复调小说与小说的复调性
3. 《列车正点到达》里的战争责任
4. 复调小说中的灵魂对话
5. 对话与小说的人性深度
第五章 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
1. 忏悔意识的异化
2. 传统的思想资源与罪意识
3. 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
1. 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的差异
2. 叙事的意识形态
3. 古典叙事的局限
4. 逃避责任的写作
第七章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1. 悲剧与“共犯结构”
2. 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3. “还泪”的隐喻
4. 伟大的忏悔录
第八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忏悔意识
1. 近代中国的忏悔概念
2. 忏悔和启蒙
3.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九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
1. 文学的维度视角
2. 关于现代文学的本体维度
3. 关于现代文学的本真维度
4. 关于现代文学的本然维度
第十章 20世纪中国广义革命文学的终结
1. 从新文化到新文化霸权
2. 历史唯物主义时间观的引入和小说叙述角度的变化
3. 叙事对意识形态的转述
4. 在“历史进步”名义下的清算意识
5. 作家的顺从和叙事的离奇化
6. 现代的“历史神话”
7. 历史决定论对叙事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革命文学理论的话语和实际​
1. 站队与归顺:工农兵文学的语境
2. 革命者的激情与革命运动:胡风的悲剧
3. 发现民间:赵树理的尴尬
第十二章 作者在时代压力下的写作​
1. 大时代与小作家
2. 作品中的“高调”与“插曲”
3. 媚俗的改写
第十三章 文学与灵魂的自救​
1. 逃亡与自我的拯救
2. 个人的立场与禅者的慧悟
3. 回归脆弱的个人
4. 上帝缺席之后的自疑与自我拷问
后记:十年磨一剑
主要参考书目
版权信息
书名:
罪与文学
作者:
刘再复、林岗
排版:
济南阿古达
审核:
豆米
ISBN:
978-7-5086-2719-9
本书由互联网授权雷欧叔叔于天朝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文简体字版序
《罪与文学》于2002年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已近十年。这部著作内容比较深厚,学术性较强,在香港找不到太多读者,但在台湾还是被有识者发现,2005年我到中央大学“客座”时,康来新教授就告诉我,她把此书作为教材,推荐给研究生与本科生。但我和林岗都确信,此书可以在中国国内人文界找到更多知音。现在中信出版社决定推出大陆版,我们自然很高兴。认真写出来的著作,只要有人愿意印行、愿意阅读就好。
这部书,我们前前后后写了十年,历经了整个九十年代。书写中我们真诚地对待自己,也真诚地对待读者与讲述对象。新世纪之初,我们曾想补写一章“禅宗的无相忏悔”,可惜两人都忙于其他课题,未能完成,此次中信出版社和编辑周青丰、王强、董曦阳诸友非常积极,希望尽快出版,我们又无法赢得时间增添此章。这一遗憾恐怕得等待今后再版时才能了结。禅的“无相忏悔”,不设上帝前提,也不要求忏悔主体就范某种预设的精神原则,乃是一种自悟、自明、自渡,这种东方智慧很了不得,值得我们作些阐释。今天先作此声明。以后再向读者交卷。
《罪与文学》是林岗和我合著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为《传统与中国人》)。林岗有学问,有思想,还有质朴的内心,所以我们才能产生灵魂的共振,共同著此叩问灵魂维度的书籍。中国的灵魂概念与西方的灵魂概念有所不同,但都正视人有一种高于肉体甚至超越肉体的灵魂,所以我们才可能选择灵魂的视角即超越的视角反观一下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特别是反观现当代文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借此改变一下文学史写作的老套旧套。
最后,还要感谢周青丰、王强、董曦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这部四十万字的大书,并以高度的热情推介给我国的读者。
刘再复
2011年6月11日
导言
二十多年前,我和林岗合著《传统与中国人》,共同探索的所谓“传统”,实际上就是民族的灵魂。此书在北京三联出版,范用老先生亲自设计封面,封面上有阿Q的头像。范老认真阅读了书稿,一下子就把握住书的主旨在批评病态的灵魂。我们用了很多篇幅阐述鲁迅创造出来的“灵魂意象”(阿Q)和麻木灵魂的形式(精神胜利法),认真地反省了数千年来我们民族的精神指向。从那时候起,我们对文学的关注便集中在对文学中忏悔意识的关注。我们意识到,《传统与中国人》只是一部文化批评与研究的书,反省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奇变”所衍生的一连串问题。我们还期望写一本文学批评的书,以探索文学与灵魂的关系,即探索文学的精神内涵与灵魂深度,并且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检讨中国文学的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学的传统,尝试对中国文学作一些根本性的批评。当时我们就觉得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归根结底,应当是个体的灵魂,也就是体现在每个生命个体身上的灵魂,而不是群体性的民族灵魂。像鲁迅这样通过一个文学意象概括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普遍的文学方式。文学更多地应当是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灵魂本来天生是属于个人的。探究个体生命,如果不深究其灵魂就不透彻。在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个人如何兴起,个体意识如何成熟,那是宗教、哲学和人类学的对象,我们缺乏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生命个体的成熟是和对“不朽”的追问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产生了对灵魂的思索。人对神的崇拜,事实上是对灵魂永生的崇拜。有了永生的追问与渴望,才有生与死的冲突,灵与肉的 ............

书籍插图:
书籍《罪与文学》 - 插图1
书籍《罪与文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罪与文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