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十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清华社会学讲义》历经两年筹备,首批终于面世了。在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已二十余年,似乎臻至成熟,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教材可谓品类繁多、汗牛充栋的今天,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为什么还要组织这样一套讲义并付诸出版,理应在这里先行交待一番。
大体上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筹办这套讲义,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社会学必须有能力面对各种新的经济、组织、政治和文化现象。自20世纪末期以降,由高新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演变、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引发的巨大、深刻的变迁,使整个人类社会面对着一系列前所未闻的新问题。本系同仁认为:社会学这门学科,如果要在新世纪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能力面对和处理这些新的问题,而要培育此种能力,就必须努力发展新的知识系统。本套讲义就是创新社会学知识系统的一个尝试。从列举的篇目中就可以看到:本套讲义的重点,是力求选取那些对研究新问题至为关切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加以介绍,而不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第二,社会学应当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努力实现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创新,或者说,努力变成“新社会学”。这里所谓“新社会学”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必得吸取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另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学这门学科,亦有能力跨入人文社会科学诸相关领域,成为其他学科基本建设的一个环节。例如,组织行为研究就是商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而社会研究方法则是当代各门社会科学学科所普遍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之一。所以本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在这个方面用力,力求展示出社会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力求变成“新社会学”。这也是当代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国际性的潮流。
第三,社会学的教科书在学术上应当有一个高起点。在社会学的各类著作中,教科书承担着导引和教育下一代学科从业人员的任务,其质量的高低、选材的优劣,直接模塑下一代学人,因而关系到社会学学科的未来。就此意义而言,教科书对于学科和学术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撰写教科书必须慎之又慎,将就不得。基于此种考虑,本套教材主要邀请那些在海内外学有所成,常年从事教学工作,而对中国国情又不陌生的中国学者撰写;在内容上,尝试将社会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勾连起来,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形式上,则采取“讲义”形式,基本保留口语化特点,学理纵然艰深,但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为确保出版质量,本套讲义选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近年来在出版、刊行社会学著作方面用力最多的一家出版社,本套讲义凭借此家出版社之力,无疑是获得成功的一大保障。
自2000年正式建系伊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即明确提出了本系学科和学术建设的宗旨:“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与西方社会学前沿理论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这两句话是本系同仁总结了国内社会学界的发展状况后提出来的。所谓“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是说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不应来自依据经典大师的语录而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剪裁,也不应来自权力机构的“长官意志”的提示,而应来自社会学学者作为一个掌握了社会学知识的社会行动者,在这个社会里积年累月的探索和体验,那些问题必定是靠近这个社会的实作逻辑的;所谓“与西方社会学前沿理论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是说社会学对于这些本土问题的研究,其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不应仅仅囿于本土范围,而必须超越本土,尝试着与西方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对话,以期丰富甚至推动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个宗旨提出的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任务。单独实践一面已很困难,要同时做到两面则可谓难上加难。本系同仁深知实践这一宗旨殊属不易,而将之作为长远的努力方向。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向着此目标前进了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诸同仁
二〇〇三年十月
目录
序
第一讲 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第二讲 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第三讲 组织与制度: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
第四讲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五讲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第六讲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第七讲 契约制度研究
第八讲 声誉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九讲 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第十讲 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
中英文人名对照
序
这本书是2002年春季我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的“组织社会学”课程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基本上保留了讲课时口语化的表达形式。
我在准备这些授课材料和整理讲稿时常常羡慕讲授经济学课程的同行们。在经济学领域,同仁们对基本的理论体系和主题内容已有很高的认同程度,这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提供了许多便利,免去了授课者在选题择材上的困难。而在组织社会学这样一个“开发中”的学科中,编写一本学科介绍的书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抉择。我在准备这门课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研究思路、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常常不得不痛下决心,忍痛割爱,颇有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之感。不过,开发中的领域也有好处,它给学者更多的选择自由、更多的机会来体现作者的个性。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反映了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取向和理解,反映了我对组织社会学这个领域的看法和组合。因此,我想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讲义或教科书。组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组织社会学文献中有着若干重要的理论派别以及它们所带动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对这一领域做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不是这一门课程和这本小书所能胜任的。
这也不是我讲授这门课的目的。这门课的听众主要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对于这些培养中的研究人才来说,学科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其他课程和阅读得到。在我看来,他们最为需要的是在研究层次上对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思路、研究逻辑、研究方法等课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正是这门课、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当然,“个性化”的介绍往往带有学者本人的偏见;不过,讲授这门课时的听众主要是来自几所大学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学术研究的上下求索中对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加以甄别选择,取己所需。
记得当年在斯坦福大学师从马奇(James March)时,在每周一次的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组织社会学十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