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纲鉴易知录(上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纲鉴易知录(下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纲鉴易知录

〔清〕吴乘权等 辑
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在浩瀚的优秀文化海洋里,哪些是最基本的,哪些是最经典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应该知晓、阅读的基本书是什么?作为一个中国家庭最应该拥有并收藏的经典是什么?
多年来,中华书局一直致力于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推出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白文普及本图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此基础上,中华书局编辑部推出“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本套文库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经典。入选本文库的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经史子集中的顶峰,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等。第二是精品。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多年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批由国内一流学者精心校勘整理的传统典籍。本套丛书或以中华书局原整理本为底本,或约请著名学者精加整理,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堪称质量上乘的版本。第三是方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古代图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____),书名下加双下划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另外,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删除了原整理本中的古注、校勘记及不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部分。可以说,本套丛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经典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文库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于我们加以改进,将这套旨在为中国人提供基本书的文库编辑好,出版好。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8年12月
出版说明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了编年体通史的先例,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但是这部294卷的巨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有两点不便,一是篇幅太大,一般读者少有心力仔细读完全篇;二是像正史一样按卷开列,史实与议论混合,缺乏层次感,同样不利于一般性阅读。
南宋时朱熹意识到《资治通鉴》的这些弱点,编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用提纲挈领的话表明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这称为纲,再用简略的叙事说明事件或人物的原委,这称为目。纲目体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且层次清晰,线索一贯,便于读者整体把握。另外也因其仿效《春秋》的“经”“传”分体,暗含了历史评判功能,为儒学正统教育体系所接受认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历朝历代均有文人学者仿效这一体裁编纂的历史读物。
从宋初到明末,积累了700年的历史事实和相关著作又有进行整理统合的需要,民间也有了对于这种概括时段更长的通史读物的需求,于是清朝的文人学士编出了一部后来风行数百年不衰的纲目体通史读物,这就是《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依据则是朱国标从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这样时间跨度就足够长远,并且用纲目体分出层次,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后世读者来说,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了。
《纲鉴易知录》沿袭了传统史书编纂的一般体例,即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而不过多地议论阐发,能以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历史框架,线索分明。同时编者注意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联整体,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而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史书,多取概括论述的形式,重要史实常常只作举例性的说明,或仅见于附注中,这对于已有基本历史知识的读者困难还不大,至于一般初学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实基础,难以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印象。《纲鉴易知录》等传统通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纲鉴易知录》刊行之后即受到广泛的好评,风行天下,有多种版本存世。此次出版,我们选择了错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并参考了中华书局1959年繁体字本,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订正了原书中存在的一些文字错误,以保证本书的史实可靠性和文字准确性。底本中卷首有吴存礼“序”、“先儒姓氏”、“发凡”,文中也有“书法”、“发明”、“广义”以及眉批和繁琐的注释,都是为了适应清代学子的学习而作的,今天看来,不仅观念陈旧,还有不少错误,已经远远不适合当代读者的需要,更会干扰对本书正文的阅读,因此此次整理时一并删去。
众所周知,古代历史著作中存在的大量人名、地名和书名,阅读中稍不小心就会造成误解和费解,而有些专名即使专业读者也不容易辨别,因此本书采用了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____),书名下加双下划线(  
)的做法,以便广大读者在阅读时能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可以说,本书是帮助读者直接接触古人史实记录,快速了解清代之前中国通史全貌的较好的普及读物。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
目录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纲鉴易知录卷一
三皇纪
盘古氏
............

书籍插图:
书籍《纲鉴易知录——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 插图1
书籍《纲鉴易知录——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纲鉴易知录——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