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人类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9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社会学与人类学
作者:〔法〕塞尔·莫斯
译者:佘碧平
产品经理:邵明鉴
关注微博:@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信服务号: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信订阅号:译文的书
我们的产品:译文的书
联系我们:hi@shtph.com
问题反馈:complain@shtph.com
合作电话:021-63914089
Digital Lab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的实验部门,成立于2014年3月。我们致力于将优质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做体验更好,设计更好的电子书,加油!
上海译文出版社 | Digital Lab
中文再版译序
“感受”、“理性”与“良知”
转眼间,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中译本面世已经十年了。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对全书做了修订,增加了原书页码等。修订之余,仍觉意犹未尽,故补缀数语如下,以作再版序言。
多年以来,每与人谈起马塞尔·莫斯,一股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也许,莫斯生前并不知道,他的“论礼物”、“一般巫术理论概要”、“一种人的精神范畴”、“论爱斯基摩人社会的季节性变化”、“钱币概念的起源”等论文,就是他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许多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如梅罗-庞蒂、列维-斯特劳斯、马林诺夫斯基、埃文斯-普里查德、玛丽·道格拉斯、德里达、利科、布尔迪厄等人,都承认自己曾受惠于他。当然,礼物是有“精灵”的,它一直跟着收礼人,“如影附随”,敦促收礼人做出更多的回报。而对莫斯的作品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重新解释“莫斯之谜”。
“莫斯之谜”源于莫斯对社会现象的整体性研究。在莫斯看来,任何社会事实都是“完整的”,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是,这一“完整性”并不是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总是大于它们的总和。列维-斯特劳斯把它比作为“流动的所指”,它既在语言体系之中,又逸出其外。任何科学只能部分地规范它。这一“完整性的悖论”就是莫斯之谜。
不过,对于我来说,“莫斯之谜”已经逸出了实证科学的领域,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里,我想通过对“感受”、“理性”和“良知”的重新解释,来回答“莫斯之谜”。
一、“感受”
根据莫斯对玛纳、豪和“礼物的精灵”的分析,我以为,这一“流动的所指”就是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感受或生活感受。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先民们很早就感受到自己与周遭世界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生命联系。比如,在早期人类的神话、史诗和宗教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要素,即各个文明中都存在着神抟土、并向土吹气,然后造出人的传说。
首先,在中国“女娲造人”的传说中,女娲就是抟土、吹气造人的,而且,人的精神是与“气”相关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精神”与“气”相连,如“某人精气神十足”。而且,古代中国人还认为,人与天、地、神灵是通过“气”来沟通、往来的,人甚至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又如,在苏美尔人那里,神是把被杀死的诸神的血与黏土揉捏在一起,造出人来的。而神的血中是带有“精气”的。而在希伯来人的《旧约》中,上帝造人有两种说法,一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意象(image
)来造人的”;二是上帝抟土、吹气造出人来的。由此可见,人的精气神源于上帝。后来,在拉丁文、英语、法语中,“精神”的词根就是“气”。
由此可见,在中外文化中,“气”既是物质,也是精神,换言之,气是身心合一的。如在中文中,我们在形容人时会说“血气方刚”、“某人气色不好”,在谈及艺术作品时,会用“气韵生动”来形容。即使是说及自然界,也会说“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等。总之,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于“天人合一”,即天乃人之根本,而人分享了天的本性,所以,人性与天性是相通的。为此,人可以“尽性知天”。即通过尽心知性,从而理解天道。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哲学上(如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等),还是中医、武术、茶道的理论基础。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亦有类似的“天人合一”说。西方人一直认为血液中是有“精气”的。只是到了笛卡儿那里,西方科学才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笛卡儿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精神与物质才完全分离开来。从此,“气”只是一种物质而已,与精神毫无关系。而且,自然界只是永恒不变的机械构造,僵死而无生机。不过,在一个世纪之后,卢梭就颠覆了笛卡儿的这种“身心二元论”,认为人在第一自然状态下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的精神状态是前反思的和前理性的纯净情感,不仅自爱,还对世界上的一切怀有同情心。尽管有障碍,但是,人心是可以与外在事物交流和沟通的。为此,卢梭晚年还特别描述了自己与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这又重新复活了传统“天人合一”的生命感受,为随后的浪漫主义铺平了道路。特别是在谢林那里,自然与精神成了“一体两面”的东西。这一切为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奠定了哲学基础,即,艺术作品展现的不是机械、僵死的人、物或世界,而是生机盎然、气韵生动、气象万千的生活世界。换言之,充满灵性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
到了20世纪初,胡塞尔通过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深入研究,发现人的生活感受才是我们一切主观研究或客观研究的“地平线”或“视域”,它是人类立足的“大地”。据此,胡塞尔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源始的始基大地是不动的”,把自己的这一发现称为“反哥白尼革命”。
[1]

而20世纪一系列生态灾难和伦理危机也说明了,脱离人的生活感受,任何客观的科学研究都可能让人处于“失根”状态,成为失去家园的漂泊者。
二、理性
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一对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感受呢?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的解决方案是努力扩大人的理性,建立最大的范畴目录,不断逼近这一生命感受。
[2]

显然,这一“理性”概念带有19世纪孔德实证主义的痕迹。其实,在欧洲思想史上,“理性”观念是不断变化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中的逻各斯(logos
)。它是通过语言等象征符号体系展现出来的;而这些象征符号体系分为逻辑与修辞,又统称为“辩证法”(即对话的艺术)。由此可见,在早期希腊人看来,使用“理性”就是“讲道理”;因为说话就是让人懂和理解,否则就是一团杂音。因此,理性既是广义的理解力,也指狭义的科学理性。科学 ............

书籍插图:
书籍《社会学与人类学》 - 插图1
书籍《社会学与人类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社会学与人类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