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旧痕_赵珩谈北京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9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等。
Copyright © 2016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赵珩口述审订;李昶伟录音采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
ISBN 978-7-108-05477-7
Ⅰ.①百… Ⅱ.①赵…②李… Ⅲ.①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16288号
责任编辑 张 荷
装帧设计 蔡立国
责任印制 徐 方
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6年2月北京第1版
2016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张23.25
字 数 301千字 图43幅
印 数 00,001-10,000册
定 价 48.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叙言
2014年的初春,《南方都市报》副刊通过驻京记者李昶伟找到我,想在他们的副刊“名家访谈”栏目做一个谈百年北京社会生活变迁的连载。此前,李昶伟曾因纪念王畅安先生百年而两次来过我家,采访过我所了解的畅老。后来谈及此事,我也有些犹豫,不知这个题目应该从何谈起。又兼听说在我之前,这个栏目刊登过陈援庵先生文孙陈智超先生谈其祖父陈垣,及宋以朗谈宋家与张爱玲关系的两篇专访,更不敢冒昧应承。后来经昶伟代表《南都》一再鼓励,才勉为其难答应了下来。
关于这个题目,过去也有几家出版单位找过我,都因故推托耽搁下来,这次不知如何阴差阳错地竟在岭南的《南都》连载了一年有余。最后至四十五期杀青,中间除了节假日和一个多月的世界杯足球赛没有版面之外,占用了《南都》这个栏目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百年旧痕》的题目是《南都》定的,我也觉得不错,既然是旧痕,也就比较自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以没有什么拘束,不像正经的学术研究文章那样要有完整的系统和严谨的结构。
《百年旧痕》应该说是一部口述史,但是实际上从开始就没有什么计划性,更没有提纲,只是每次设定一个要谈的主题。昶伟每次来,我们都是坐在我书房中固定的位置,一杯茶,一支烟,围绕这个主题聊上两三个小时。昶伟将一支录音笔放在我的旁边,也用笔记本记下一些要点和比较生疏的词汇和人名、地名。她回去后根据录音并结合一些要点整理成文字,再回发到我的邮箱,由我来最后审订并进行文字修改,然后寄给她转《南都》副刊。每次谈的,大抵够用两期的内容。一年多时间中,寒来暑往,就是这样完成了四十五期的内容。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都》主编和责任编辑的意思,是要我尽可能多谈别人所较少涉及的领域,并多谈我亲身经历和所知所闻的内容,故访谈大体秉承他们的意见,后半部的内容尤其如此。
正是由于采取这种口述漫谈的形式,可能整体看来没有很完善的体系,记忆也会有所疏漏,加上主观的成分较多,错谬在所难免。在行文上,也会有不少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希望读者不必看作信史,只当作百年社会生活的一点随笔就是了。
不久前去湛江讲座,恰好是四十五期结束,于是在回京前居停广州,与《南都》副刊主编戴新伟和责任编辑帅彦两位青年才俊在陶陶居饮茶一叙,也算为《百年旧痕》画上一个句号。值此,要感谢他们让我占据刊物的宝贵一隅,完成了这个访谈。昶伟一年多来在百忙中帮我录音采写,整理出文稿,也是十分辛苦的工作,衷心感谢她为此付出的劳动。
承蒙北京三联书店不弃,愿将这个连载成书付梓,责任编辑张荷女史又陆续将各期梳理,并重新组合,设定标题,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并致谢忱。
由于《百年旧痕》涉及的人物众多,因此在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便读者在阅读时检索。
赵珩
乙未孟冬于彀外书屋
目录
叙言
引子
京城遗痕
北京的城与门
北京百年变迁的重要阶段
长安居
千门万户的印记
穿衣的政治
民以食为天
民国时期的出行
岁时节令礼俗
公共视野
民国时期的教育
北京的医院
北京的公园
民国时的北京画坛
余音绕梁
民国以来剧场与舞台的变迁
京剧的流派与明星
京剧科班、堂会与票友
我的听戏时光
京城音乐之声
新旧更替
北京的时尚中心——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旧时代的社会交往
收藏时代
文玩业与琉璃厂
不离不弃六十年
六百年来北京外来人口
人名索引
引子
北京建城史
谈到北京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史,首先要回顾一下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侯仁之先生等搞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历史上的北京城》,根据青铜器的记载认为当时北京有三千零四十年的建城史,当然后来对此争议也很大。关于北京城的考古我们不去讲它了,北京作为都城来说是从辽开始,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样一路下来,重点是在明代以后,我们今天能够看得见、能够追溯的基本上是明代以后留下的北京。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对元大都有过一次大摧毁,叫作灭“王气”。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也是王气所在的地方,新朝建立必须灭亡旧时的王气才能够除旧布新,所以对北京城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此前辽南京和金中都基本上在一个位置,偏北京的西南部。辽南京又叫燕京、析津府,金中都是在其基础上扩建的。元大都基本是在我们今天北京城这个位置,但是明以后是把大都往南移了。
北京现在有很多地名,地方早就没有了,但是名称还有,比如我们坐地铁还经过的健翔桥、光熙门这些站名,健翔门、光熙门这些门都是元代大都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百年旧痕_赵珩谈北京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