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绵之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ISBN7‐117‐06688‐1
Ⅰ﹒王… Ⅱ﹒王… Ⅲ﹒方剂学‐文集Ⅳ﹒R289‐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34110号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著 者:王绵之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67616688)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网 址:http:∥www.pmph.com
E‐mail:pmph@pmph.com
印 刷: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50×1168 1/32 印张:18
字 数:451千字
版 次:2005年8月第1版 200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7‐117‐06688‐1/R·6689
定 价:35.00元
著作权所有,请勿擅自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
如何学习方剂学 ——代序
方剂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周。如《礼记》中就有关于配药为方与煎煮饮服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记载着长桑君“取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以八减之齐(剂)和煮之”。而1973年底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以及在西北地区发现的“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更是方剂由来已久的有力物证。如果根据《通鉴补记》所说:“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曾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方剂的形成还可以上溯到四千年以前。当然,方剂绝不是某一个人“神而化之”的发明,而是在发现和使用药物治病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发展而成,是运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一个飞跃。
《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共216卷)、“经方十一家”(共274卷),并解释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借)药物之滋味,因气感之宜,辩(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可以说是方剂最早的定义。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方十一家”不仅有按病名、科别归类的方书和饮食禁忌,还有《汤液经法》32卷。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方剂理论的专著。此书虽已亡佚,但从现存的“医经七家”之一的《黄帝内经》来看,书中有关治则、制法和遣药组方的基本理论甚多。因此,可以说最迟在东汉,方剂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剂学已经开始形成,并为中医特色之一的辨证论治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并非忽略了辨病,更不是不知道辨病,而是认识到每一个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和病人的禀赋、生活起居、工作条件、情志变化的差异,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就可以了解现阶段所以出现这些症状的病理变化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所以通过辨证得出的结论,诊断更为具体、细致,更能揭示疾病在当前阶段对病人造成的伤害的实质,“论治”的指导性也就更为具体和切合实际。
我们之所以说“论治”,而不是“施治”,不仅是因为中医临证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一特点,更因为在决定治法和遣药组方中还需要认真思考。因为遣药组方是将群药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按君臣佐使来配伍组合,通过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达到充分发挥药效,治病而不伤人的目的,并且还要斟酌每一味药的用量,使寒热、升降、补泻之间的配合更切合病情,才是一首完整的方剂。正如徐大椿在《方药离合论》中说:“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或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体殊,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
中医方剂学教材以治法和遣药组方的理论为基本内容,并选择临证常用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通过对各方主治证和组成药物理论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治法和遣药组方理论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不仅示人以法,还可以提供临证需要的基本方剂。所以方剂学实质上是专讲“论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培养辨证论治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因此,方剂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由于方剂学涉及面广,初学者虽已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虽然相互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终究不可能各自都进行全面阐述,所以在学习方剂中需要以证为纲,运用已学理论知识来理解时,需要以具体病、证为例阐述明白。例如,在学习解表剂时,不仅要联系基础理论、中药、诊断中有关表证的病机、诊法、辨证和解表药,还要联系有关的生理、病因、寒热虚实和解表药以外涉及到的中药。再如,麻黄汤证的发热与恶寒、无汗并见,桂枝汤证的发热与恶风或恶寒、有汗并见,其病理变化却同中有异,这就需要进一步理解营卫的特点与人体虚实的差异,尤其是桂枝汤证既称之为表虚证,又有“卫强营弱”之说,如何将表虚与卫强统一起来,必须理解卫气的生理特点、风为阳邪的特点,以及卫气与营血的关系,才能具体理解桂枝汤的立法和方药配伍的所以然,尤其是方药配伍的关系。例如,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完全可以对应麻黄汤证的病机,何以还要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这就需要对人所以汗出的机制与麻黄药理特点及其与各药配伍后的作用进一步有所理解。再如,阳和汤证既无表寒证,何以用麻黄?同是补气方,为什么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而参苓白术散又不用黄芪?还有,小青龙汤是蠲饮解表的方剂,为什么用收敛肺气的五味子?黄龙汤治应下失下,是攻补兼施的方剂,并无咳嗽,为什么方中用到宣肺祛痰的桔梗?这就要在理解主治证的病理的同时,从生理方面尤其是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与各药的作用特点来进一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每一首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从中理解中医特色之一的整体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但也要注意不要在学习中还未 ............

书籍插图:
书籍《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插图1
书籍《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