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湿热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温热论/清·叶桂撰 张志斌整理.
湿热论/清·薛雪著 张志斌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ISBN978─7─117─08661─5
Ⅰ.①温…②湿… Ⅱ.①叶…②张…③薛…④张…Ⅲ.①温病学说─中国─清代②湿热(中医)─中国─清代Ⅳ.R254﹒2 R22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54756号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温热论 湿热论
撰 者:清·叶桂
整 理:张志斌
著 者:清·薛雪
整 理:张志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010‐67616688)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78
网 址:http://www.pmph.com
E‐mail:pmph@pmph.com
购书热线:010-67605754 010-65264830 010-59787586 010-59787592
印 刷: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50×1168 1/32 印张:2.25
字 数:33千字
版 次:2007年7月第1版 200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978‐7‐117‐08661‐5/R·8662
定 价:9.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Table of Contents
温热论
温热论文前
温热论
湿热论
湿热论文前
湿热论
温热论
温热论文前
内容提要
《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由新的变异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使以针对病原治疗为特色的现代医学面临严重挑战。而以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温病治疗方法对现代各种感染性疾病乃至传染性疾病都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并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出《温证论治》。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导读
《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是中医温病学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有了极其关键的创新。叶氏原创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及辨舌辨癍疹的诊断方法,不仅对其后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方法。
一、《温热论》与作者
《温热论》的作者是叶桂。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临床医家。叶桂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幼随父习医。14岁丧父,立下业医之志。此后,他刻苦探求医学,孜孜不倦。凡有擅长医术者,无论遐迩,均上门以执师礼。据说10年之间,从师凡17人。叶氏博采众家,勤于临床,终成显赫医名。据《清史稿》载,他“治病多奇中”,求治者络绎不绝。但是叶氏也因此而忙于医务,无暇著书立说,一生少有著作存世。
此书非叶桂亲笔所成,是他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本是叶氏师徒之间的问答授课,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由华岫云修改整理,书名《温热论》,首刊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唐大烈修改整理,书名《温证论治》,收入《吴医汇讲》,首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据研究,《温热论》的首次整理者应该是华岫云,故简称“华本”。华岫云(1696~1773),字南田,号召溪漫士,江苏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平生钦佩叶桂的学识,努力寻访收购叶桂的晚年日记医案,二三年之间得以万数。并本着济世之心,对这些医案进行分类整理,选辑成书,付梓刊行,实乃叶氏学术传承中的一大功臣。因此,从清代开始就有人误认为他是叶桂的学生,并认为他“精于岐黄之术”。这其实是个误会。华氏本人为《临证指南医案》所写“凡例”第一条说:“余本不业医”,可见华氏本不是医生,只是个钦佩叶桂医术的文人,出于敬重之心而觅购叶桂医案,他本人也说:“此案出自数年采集”,而且“本欲再为购求,广刻行世,奈无觅处。”所以,他的工作只是对已经收购的医案进行分类选编。
《温证论治》由苏州名医唐大烈整理,简称“吴本”。唐大烈(?~1801),字立三,号笠山。自1792年开始编辑刊行《吴医汇讲》,凡11卷。其编辑《吴医汇讲》的目的是“或疏往训,既发复而摘微;或出心裁,尤领拳而标异”,以使医家们的心得与经验能“共表深思,互相欣赏”,共同提高。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他整理了《温证论治》,收入《吴医汇讲》中。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温热论》与《温证论治》是同一本书的两个不同版本,两书的语言表述及内容先后的安排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此书不涉及医案,是一部温病理论性著作。但这又是一部学术特色鲜明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毫无虚玄之赘词的理论性著作。主要学术特点可分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创建与温病望诊的阐发两个方面。
1﹒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叶天士认同吴有性温邪“由口鼻而入”的观点,但对于感邪之后,病邪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却创建了新的温病辨证体系,提出了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病机层次。应该说,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十分彻底的创新,完全从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出发进行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正是一种在精熟临床经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既简洁明了,又逻辑严密,抓住了温热病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节。所以,既十分便于临床医生的 ............

书籍插图:
书籍《温热论•湿热论》 - 插图1
书籍《温热论•湿热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温热论•湿热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