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路与陆路_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清华国学丛书)
作者:刘迎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301-18195-9
价格:32.00元
目录
CONTENTS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
“东洋”与“西洋”的由来
一、海外地名的外国坐标系统
二、中国土生海外地名
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
宋元时代的马八儿、西洋、南毗与印度
一、西洋
二、西洋布和西洋丝布
三、南毗国
四、波斯文中史籍中的马八儿及有关马八儿国的考古发现
五、海上丝路的要冲
汪大渊两次出洋初考
一、《大德南海志》中的“东洋”
二、汪大渊的“东洋”之行
海图、针路与回回地理学
一、中国海图和针路簿的海外地理观
二、回回地圆说及其入华
楞严寺本《大唐西域记》有关锡兰山之战记载的史源研究
一、值得注意的楞严寺刻本
二、楞严寺刊本有关锡兰山之战的记载
三、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及与楞严寺刻本《大唐西域记》相应内容之比较
四、锡兰山布施碑
五、锡兰山布施与锡兰山之战的关系
明清吕宋赴婆罗洲针路研究——前近代我国东洋地理交通的传统知识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记载明清吕宋—婆罗洲之间航路的史料
三、四则史料对照及结论
乾隆年间清政府处理朝鲜海难事件案例研究——看待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一、问题的提起
二、宗藩框架之下清政府对外国海难人员的政策
三、个案研究一——一位朝鲜漂海妇女的在华经历
四、个案研究二——照管朝鲜物主不明漂海财物
五、看待历史上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乾隆年间澳门的亚美尼亚商人
一、汉籍中的亚美尼亚
二、亚美尼亚商人在澳门
谢清高与居澳葡人——有关《海录》口述者谢清高几则档案资料研究
一、谢清高开始租居澳葡人房屋的时间
二、谢清高向葡商贷款纠纷的由来
三、谢清高欠租始末
四、谢清高与葡人的关系
五、清地方官府与澳葡当局对此案的态度
六、鸦片战争前澳门的司法管辖问题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郑和时代以前中国航海家的足迹与亚洲的海洋活动传统
一、从远东到红海
二、法显与南海佛教之路
三、艰险的旅途
四、航海科技的进步
五、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
六、蒙元水师的海外征服
七、舟师导航法的进步
八、地理新知
九、汪大渊与其他往来东西的海内外旅行家
蒙古征服前操蒙古语部落的西迁运动
一、回鹘汗国时代漠北的蒙古部落——札剌亦儿前史
二、西迁的达旦人
三、蒙古伯岳吾氏
四、Yemek、玉理伯里部和康里部中的伯岳吾氏
五、契丹势力的西伸
六、西辽时代的其他蒙古部落的西迁运动
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
一、蒙古西征之前的忽阐河以东草原
二、蒙古国时代的垂河流域
三、动荡的年月
四、宋元时代垂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状况
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陈诚初使西域背景研究
一、从邵循正先生的研究谈起
二、白阿儿忻台出使西域背景
三、白阿儿忻台二使西域
四、有关明成祖与沙哈鲁国书的几个问题
五、明成祖国书的波斯文译本的来历
永乐初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使节往来
一、虎歹达报丧与白阿儿忻台出使
二、再使哈烈
开展内陆欧亚学的研究——《欧亚研究》发刊词
《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序
《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序
《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札马剌丁与《大一统志》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
在现代中国,“国学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即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之研究。中国文化有几千年连续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体系博大精深。经过百年来与外来文明的融汇,中国文化不断实现着新的发展与更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的今天,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及其历史发展,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恢复建立,就是要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学术的卓越发展,为重振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的雄风而尽其努力。
在清华的历史上,1925年曾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当时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因各种原因,在1929年停办。在短短的四年当中,毕业学生近七十名,其中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的近五十人。清华国学研究院指导学生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后被称为四大导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教育人才的成就也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话。
关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宗旨和精神,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宗旨及经过》中明确地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近代以来,“国学”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用法,吴宓的提法代表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用法。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研实践也显示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和国学研究的理解,始终是把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教育的概念,明确国学研究的对象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特别注重吸取当时世界上欧美等国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和方法。这表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传统的学术形态与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学术发展。
所以,这种求新的世界眼光,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得以取得如此成就和如此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里成立国学研究的院所,清华并不是第一家,前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2)、东南大学国学院(1924),后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1926)、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8),尤其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早,人员多,在当时影响广泛,但最终还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来居上,声望和成就超出于其他国学院所,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的标志。究其原因,除了王国维等人本身是当时我国国学研究冠绝一世的大师外,主要有二:一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以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观作为基础,在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沉潜坚定,不受激进主义的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海路与陆路_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