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营销:让你的产品和品牌深入人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01 大营销时代
营销的江湖有点乱
营销学引入中国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过去了,营销在中国早已成为显学,然而人们似乎依然对营销不甚了了。
每当风起萍末,比如互联网大潮的来临,营销总会受到质疑。此刻打开百度搜索“营销已死”,相关结果达11700条之多。有的加了限定词,如“传统营销”“渠道营销”“暴力营销”;有的直截了当,如,“营销已死,口碑为王”“营销已死,重新洗牌。”
那么,营销真的会死吗?
至少,我们得先知道营销究竟是什么吧?简单地说,营销就是促使交易的发生。只要世上还有交易这件事存在,营销就在那里。市场尚存,营销不死。
然而,对营销认知的混乱正是来自营销界内部。令人费解的是,明明都是以营销谋生的人,偏偏要砸营销的锅。
雷军说:“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才是最大的营销。”然而,看看小米与可口可乐的跨界营销,再看看他的故事营销以及他玩的“发烧友”概念,答案不言自明。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实际上,我不喜欢营销这个概念,好像是骗人要去买产品一样。”那么,“免费试驾特斯拉”“抽奖体验特斯拉”这些活动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网络上曾经有个热帖《离开产品谈情怀,好比太监说高潮》,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在营销和产品之间做对比,谁比谁更重要?”然而,营销的概念里本身就是包含产品的。文章还举例说:苹果代表产品,微软代表营销文化。我不知道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但世人皆知——微软的产品很强大,苹果的营销很牛!
也许有的人是真糊涂。凡客的陈年说:“营销品牌我很擅长,但我不想再刻意制造什么事件了,接下来是凡客积累口碑的过程。”这不对吧?什么叫“营销品牌”?是指卖品牌产品,还是指通过创建、推广品牌来拉动销售?事件营销与口碑积累必然对立吗?
也许,有的人是装糊涂:“只要产品好,营销不需要。”仿佛时光还能倒流回“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没有营销,难道产品会自己长脚跑去消费者家里,消费者口袋里的钱会长翅膀飞到你的账上?
众所周知,早在20多年前就闯荡中关村的雷军就是一位营销高手,他岂会不知道营销是干什么的?在他说着“不需要营销”之际,正是他大做营销之时。大概雷军想要建立的逻辑是:小米很成功,是因为小米的产品好。早期小米手机走的是低价路线。低价战略要想成功,必须先树立产品的价值标杆。价廉物不美,到头一场空。小米的“发烧友”概念则是一个秘密杠杆,就好像“我的地盘听我的”之于“动感地带”,“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之于“江小白”——低端产品,张扬个性才是王道。
其实,应对媒体,不忘叫卖,还要滴水不漏,才是“互联网+”企业的基本功。你看,不管说什么,他们最后标榜的都是“专注”“极致”“消费者体验”“产品第一”“口碑至上”这些卖货的好词。
不知者未必永远不知,除非不想知;而装不知者永远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企业家不是学者,遣词造句时未必仔细斟酌,这倒也能理解。但转型之际,前路茫茫,标杆人物,众所仰望,有些话还是应该拿捏分寸,以免误导大众。
也许,在迷乱之际,正本清源才是理性的方法。梳理一下营销发展的历史和基本概念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是怎样的一个营销“新时代”。
营销的“窄”与“宽”
营销的“窄”指的是:卖货;营销的“宽”则是指:全员卖货。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早在以物换物时代,营销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不叫营销,叫交换。
营销(Marketing)这个词是相对销售(Sales)而言的,在英语中销售也可以译作Market。作为动词,这三个单词都有卖和推销的意思。作为名词,Marketing和Market都指向市场,但Marketing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了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机能,也就是现代营销学中的营销概念。
那么,这一系列环节都包括哪些呢?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acarthy)提出著名的4P组合理论,将营销的外延确定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其中促销又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广、销售促进。
4P理论影响巨大,大到几乎等于营销。
不过,4P在学界却饱受争议。中欧商学院教授柏唯良(Willem Burgers)认为,麦卡锡发明4P是用于改进教学的,此前的案例教育都是在重复结构相似的故事。[1]英国管理史学者斯图尔特·克雷纳(Stuart Crainer)认为:“尽管4P理论通俗且流传甚久,但它无非是一种帮人记忆的手段。除此之外,它没有什么太神奇的地方。知道4P是什么,跟你愿不愿意采取针对性措施毫无关系。”[2]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等赞同克雷纳的说法,并指出:“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的简单也正是它的不足。”[3]
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和“不足”,一场营销界的学术游戏由此开始。
为了适应服务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4P之上增加了“人”(People)和“包装”(Packaging)两个“P”。1984年,随着跨国营销的兴起,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教授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这样一来,营销已经有了8个“P”。有专家质疑,这些都是战术上的东西,营销战略去哪儿了呢?
于是,救火队员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就这样,营销组合扩展成了12个P。
营销学的体系越来越复杂,各种观点、各种思潮从四面八方涌来。
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Lauterborn)提出了4C理论,认为营销理念应从“消费者请注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所谓4C即:瞄准消费者需求(Consumer's need)、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为消费者提供便利(Convenience)、变促销为与消费者 ............

书籍插图:
书籍《故事化营销:让你的产品和品牌深入人心》 - 插图1
书籍《故事化营销:让你的产品和品牌深入人心》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故事化营销:让你的产品和品牌深入人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