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杨联芬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ISBN 978-7-02-011421-4
Ⅰ.①浪… Ⅱ.①杨… Ⅲ.①妇女文学—文学研究—中国—现代 Ⅳ.①I20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35445号
责任编辑 周墨西
装帧设计 肖辉 赵迪
责任印制 苏文强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址 http://www.rw-cn.com
印刷 三河市鑫金马印装有限公司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数 301千字
开本 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 26.75 插页 3
版次 2016年4月北京第1版
印次 2016年4月第1次印刷
书号 978-7-02-011421-4
定价 75.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
作者简介
杨联芬
曾用笔名张忆,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5至2006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4至201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首届唐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2003),《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2004)。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2年3月
绪论 浪漫主义:中国如何“现代”
一
拥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帝国,在清末先输于西方列强,再挫于蕞尔东瀛,最终以“野蛮”或“半开化”的屈辱身份,
[1]
被迫进入以西方文明为范式的全球化,并开始了其在进化论思想方法主导下蜕旧变新的“现代历史”。
[2]
在中国思想文化转型最为关键的1890至1920年代,
[3]
基于强国保种及建立民族国家理想而进行的社会政治变革,与寻求普世价值、创造新文化而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者合力,使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均发生千年未有的剧变;而传统的哲学、伦理等价值体系,也在这个激进的现代化浪潮中支离破碎。
中国不曾有自命为“激进主义”的政治与思想派系,但清末以后,在进化论观念统领下,西方现代各种政治学说与社会理论,充斥了中国的思想市场,其中一些以政党政治付诸实践,形成被鲁迅戏称为“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社会演进激进形式。整体看,在晚清以降半个世纪“新旧交替”、不断“进步”的历史中,何种学说能够在一个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常常与其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的完美程度成正比;最激进的,即最进步的,可能因“政治正确”而左右社会历史走向,并直接影响人伦日用而形塑中国的现代文化。从共和到共产,凡流行或成为主导思潮的政治理论与社会运动,无论其具体主张有何不同,否定传统、崇尚进步、理想主义和激情主导的特征,却是共有的。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出”,也决定于其乃当时世界最完美与最先进之社会政治学说。因此,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大抵呈现一种浪漫主义特征。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先后在德、英、法国发生的浪漫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运动,各自的过程与特征亦不尽相同。但这场被以赛亚·柏林称为“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一个“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的思想文化运动,
[4]
崇尚自由意志和主观精神,改变了西方两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形成一种普遍的“反抗运动”,引发西方意识态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系列革命。
[5]
浪漫主义争自由、反压制的精神特质,
[6]
使之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情感资源;而“强国保种”或“救亡”的焦灼,也往往使理想主义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
中国在晚清既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又获得凤凰涅槃之机遇,梁启超因西方浪漫主义推崇的“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发现了一种与儒家谦逊内敛、道德完善的“君子”人格不同的、以个人自由为目的的情感本体之“自我”,
[7]
并以此为建构现代人格即独立心和公民意识的基础。
[8]
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在西方式微,待之而起的,一方面是“唯物”的写实及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理想充满怀疑的“新浪漫主义”(即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
[9]
但中国亲近的,却仍然是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
[10]
浪漫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远不止文学,而是遍及思想、政治及伦理生活,正如雨果所言,浪漫主义作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最终唤起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自由主义运动。
[11]
1895年甲午战争后,至1920年代初中国,借用苏雪林引用过的英国诗人密尔顿描述英国近代史的一段话,正是“脱去旧衣,回变青春,走入更伟大的有光荣的真理路上,好像从睡中醒过来的巨人,现在起来的样子;又像神鹫脱换了旧羽毛,炯炯眼光,照耀万里无云的青天,正要一试大雄飞的觉醒状态。”
[12]
晚清至五四,一系新概念涌现,“醒狮”意象的流行,
[13]
“觉悟”一词的走红,
[14]
“少年中国”的理想共识
[15]
……形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