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先秦汉族风俗文化
第三章 秦汉汉族风俗文化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文化
第五章 隋唐汉族风俗文化
第六章 五代宋无汉族风俗文化
第七章 明代汉族风俗文化
第八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文化
第九章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文化
第十章 民国时期汉族风俗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风俗文化,是每一族群或民族、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民族、族群的主要标识之一。如果要认识和研究某个民族或族群,窥测他们的文化奥秘,风俗文化是个重要的窗口。可以说风俗文化是研究一个国家、民族或族群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重要资料,风俗史则是这个国家、民族或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并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古老民族之一,研究汉族的风俗文化,研究汉族的风俗文化史,探讨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不仅对认识汉族文明,而且对了解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均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风俗文化在人类文化大厦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
  一、什么是风俗
  风俗作为一个词汇,我国历史上早有出现。如《孝经·广要道》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诗经·周南·关雎序》曰:“美教化,移风俗。”《荀子·强国篇》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风俗呢?下面,我们首先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1
.我国古籍中的风俗概念
  什么是风俗?我国古代早有人对此作出了种种的探索,古籍中对“风俗”的定义有着多种的解释。如“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1
];“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
2
];“介于上谓之风,效于下谓之俗”[
3
],等等。这就是说,由上层社会倡导,大家仿效而形成的社会风尚就叫做“风”,如“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是;而在民众中历代沿袭,共同遵守的习惯则叫做“俗”,如“爆竹声声响彻天,人从旧历度新年。久闻正朔颁阳历,习俗于今未易迁”即是。然而,《汉书·地理志》却曰:“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就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叫做“风”,如《列子》所说南国之人祝发(断发)而裸,北国之人冠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就是因为南、北、中三地方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各种服饰风尚;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叫做“俗”,如中国过去长期实行跪拜礼,辛亥革命后改为鞠躬礼,就是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变化。东汉末年学者应劭亦认为:“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风俗通》的解释与《汉书·地理志》相类似。
  以上两种解释似有抵牾之处,然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为前者主要是从文治教化的角度出发,就风俗形成的社会动力而言的。而后者则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风俗的发生作出了解释。两者是互相包容,而非矛盾。“风俗”既然由“风”与“俗”这两个同义词合成,那么,它的含义应该是以上两种解释的全部内容的综合。
  2
.风俗定义的学科界定
  到了现代,风俗这个词汇,在日常运用中,它常和风尚、风气、风习、习俗、习惯、礼俗、俗尚等有着相近的意思,而且往往互相混用。所以《辞海》“风俗”条释日:“风俗:历代相传积久成习的风尚、习俗。”《现代汉语词典》曰:“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现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辞书对“风俗”词条的释义。基本不出此二者的窠臼。
  当然,作为风俗学研究的对象,风俗的学科定义的界定自然有别于语言中词条的释义。但我们不妨以词条释义为基础。那么,风俗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风俗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或者说:
  风俗是被模式化了的社会生活方式。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知道,作为风俗学研究主要对象的风俗,它首先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属于行为文化。人们为了延续生命,就得不断地吃饭以补充营养。吃饭就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吃饭的方式,比如吃什么、怎样吃等,则不同的民族和族群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汉族,以稻米饭为主食,吃食时习惯于用碗装盛,并借助于筷子的拨划将米饭送入口中。所以,对中国南方的汉族而言,以稻米饭为主食、以碗和筷子为辅助工具是他们吃饭的主要方式。同时,风俗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必须是被一定社会所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即这种生活方式必须已被一定的社会所模式化。再以中国南方的汉族为例,以稻米饭为主食、以碗和筷子为辅助工具这种方式,在他们几千年的生活历程中逐渐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已成为一种模式化了的社会生活方式,所以,它已经是一种风俗。
  风俗,从横的方面看,它必须是被一定社会所普遍公认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离开社会的任何个人行为方式、习气、习惯,都不属于风俗。如明时余姚县“三月廿八日,俗传东岳诞辰……大姓皆楼船载鼓鸣榔游人,姚人谓之游江”[4
],与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
],两者都是游江,前者属于风俗,后者则不是。
  从纵的方面看,风俗又必须是被某个社群所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如宋代杭州等地的观潮习俗是“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浪,谓之弄潮”[6
]。明清时,浙江金华等地的斗牛习俗是“每逢春秋佳日,乡民祈神祭赛之时辄有斗牛盛会”[
7
]。清代苏州等地的上元张灯习俗是“每当元夕,两庙张灯设馔,箫鼓喧阗,游人杂遝。寺之山径,节节有灯”[
8
]。显然,观潮、斗牛、张灯等生活方式在杭州、金华及苏州等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已是积久成习的。
  社会性和模式化是风俗区别于其他行为文化的基本特征。除此以外,风俗又有恒定性、可变性和自发性等特征。
............

书籍插图:
书籍《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