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_同异之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作者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自序:走向跨文化的诗学研究
基本概念与方法论建构
诗学·比较诗学·中国“诗学”
一、诗学与文论
二、现代汉语所谓“比较诗学”
1.学术传统与现代语境
2.“中国诗学”的现代含义
方法即意义
比较的前世今生——比较意识的历史生成与方法论意义
一、比较是这个时代的文学研究“宿命”
二、跨文化比较不是无师自通的方法工具
三、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比较意识
四、古典时代的比较方法
五、西方文化扩张时代的比较学科
六、多元文化时代:比较的价值重构和方法自觉
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访谈
中国语境中“诗学”概念的现代内涵
比较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法与范式的互动
二、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
三、类型化研究的功能模式及其价值取向
中国比较诗学六十年(1949—2009)
一
二
三
对话逻辑与跨文化阐释
阐释的权利——当代文艺研究格局中的比较诗学
诗学的当代存在方式
中西对话中的古今对话
理论霸权与方法学认同
诗学阐释学传统与对谈原则
中西之间与四方对话
一、阐释学提要
1.阐释学的历史由来
2.现代诗学阐释学的认识突围
二、古今对话:传统诗学的现代性展开
三、中西对话:互为主体的应答逻辑
1.对话是以人作为人的诸多共同性作为基本前提
2.对话是以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同性为先在条件
3.人类诗学话语的历史继承性和交流程度作为对话的基础
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以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为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中国现代诗学阐释学的可能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
一
二
三
四
诗学的翻译与翻译的诗学
一、视域融合与互译性“格义”
二、语词的文化血统与合法化接受
三、翻译的宿命与突围策略
研究范式与话语实践
语言的激活——言意之争的比较诗学分析
一
二
三
四
“活句”与“死句”——道家美学的语言策略
一
二
三
四
五
向生而死——中国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一、中国思想中的生命意识
二、生死一体,殊途同归
三、死亡焦虑与永生失望
四、悲剧与悲剧性
五、生命的道德价值
从“游于艺”到“求打通”——钱锺书诗学研究方法论例说
一、意义生成与理解的同异关系辩证方法
二、在理论与创作、文学与生活之间“求打通”的论述逻辑
什么“世界”?如何“文学”?
一
二
三
四
五
跨文化对话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
二
三
后记
作者简介
陈跃红,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先后师从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乐黛云;前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国际布莱希特学会会长安东尼·泰特罗教授(Antony Tatlow);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伊维德(W·L·Edema)学习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西方文学理论、国际汉学等。先后担任过台湾、韩国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交换教授等海外教职。
出版有《比较诗学导论》、《欧洲田野笔记》等多种学术著述和中英文论文。联合主编双语学术刊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史已经表明,要在人文研究及文学研究中建立世界观念和视野,要把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把外国文学放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加以审视和阐发,要连接中外文学,要打通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要把细致微观的实证研究与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相结合,那必然会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这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比较文学”是学术观念、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则是学科资源与研究视野。它在贯中外、跨文化、通古今、越科界的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使其无可替代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中最有时代性、最有包容性、最有创新性的高端学科之一。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在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等方面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逐步建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理论普适性的学科理论系统,逐步完善了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分支学科,在学术成果的质与量上已居世界各国之首,还全面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中国比较文学成为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和中心,代表着世界比较文学兼收并蓄、超越学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收在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作者,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是继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之后的第二代学人。这些作者固然只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一部分,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现年多在四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从学术年龄上说大体属于中壮年,都是各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大都在1980年代后走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道,1990年代后崭露头角或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更成为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幸拥有了可以安心治学的环境,赶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既抬头看世界,又埋头务笔耕,既坚持学术的严谨,也保持思想的活跃,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的学术优势和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取得了与时代要求相称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个人学术履历的证明,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份奉献,更成为新时代“国人之学”即“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二十卷,选题上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为主,以讲述和示范学术方法为要,涉及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基本理论、比较诗学、东方文学及东方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及中西文学关系、世界文学总体研究等方面。各卷均按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_同异之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