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封面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譯者:馮奕達│出版者: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二○二○年一月│檔案格式:EPUB│檔案製作日期:2020/01/15│檔案製作: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何偉(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擔任駐開羅記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
著作《消失中的江城》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這兩本書與《尋路中國》共同構成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成為中國觀察與非虛構寫作的必讀書單。二○○八年,何偉因其卓越的報導而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其寫作成就。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獻給國王的世界》、《職人新經濟》等書。並以八旗文化出版的《帝國與料理》、《職人新經濟》,兩度獲得「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殊榮。
目錄
封面
年表
第一部 總統
Chapter 1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
Chapter 6
第二部 政變
Chapter 7
Chapter 8
Chapter 9
Chapter 10
Chapter 11
Chapter 12
Chapter 13
Chapter 14
第三部 總統
Chapter 15
Chapter 16
Chapter 17
Chapter 18
Chapter 19
Chapter 20
Chapter 21
Chapter 22
Chapter 23
Chapter 24
Chapter 25
Chapter 26
Chapter 27
謝辭
注釋
版權頁
Landmarks
目錄
年表
獻給道格.杭特(Doug Hunt)
第一部 總統
Chapter 1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埃及「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第一天,阿拜多斯(Abydos)一片寧靜。沒有示威遊行,沒有騷動,警方無事一身輕。當時正值冬季考古挖掘期,只有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發生。這個月初,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考古隊發現一處洞穴,內有兩尊奧塞里斯(Osiris)小型青銅神像、一尊童身荷魯斯(Horus)小型石製神像,以及三百枚青銅錢幣。
考古學家之前已經挖出一系列在古代便遭盜掘一空的陵墓,因此對這類遺物既不期待,也不抱希望。主持挖掘任務的羅瑞兒.貝斯多克(Laurel Bestock)當下的反應五味雜陳,除了發現文物的興奮感,她也感到一陣緊張,因為考古隊伍如今得應付來自安全與官僚行政等更加棘手的問題。當地警方通知上級,接著來了一位埃及古文物部(Ministry of Antiquities)的官員──這下子有很多文書工作得完成了。一連幾天,貝斯多克等人長時間工作,費力清理、測量每一枚錢幣與每一尊雕像;接著,工作人員將每一樣拍照建檔後的古文物鎖進木箱,擺在皮卡車後車廂,由將近十名荷槍實彈的員警護送,運往當地首府索哈傑(Sohag)。
這些古文物本身不算特別有價值。沒有任何一尊神像高於十英吋,這也讓出發的大陣仗──卡車、警察、步槍,看起來有那麼一點滑稽。錢幣定年為托勒密時期中葉,介於西元前第三與第二世紀,以埃及學(Egyptology)的標準來說算非常晚期。對考古學家來說,這起發現的真正價值在於出土的環境背景,遺跡似乎曾因為某種古代儀式的施行而有所擾動。但大家不會在鄰近村落談這件事,謠言的煉金術必然會把硬幣由青銅化為黃金,把神像從不起眼的小物件變成跟圖坦卡門(Tutankhamun)的陪葬面具一樣價值不斐的古物。對於這類考古發現來說,最糟的情況是社會秩序因文物出土而發生若干崩潰,但眼下沒有理由擔心會發生這種事情。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統治埃及已將近三十年,首都開羅發生的抗議也鮮少影響到如此偏遠的角落。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埃及「阿拉伯之春」的第二天,阿拜多斯風平浪靜。
考古學家在當地聚落的西邊作業,地點是個被村民稱為「al-Madfuna」──「陪葬」(the Buried)──的古代墓場。「陪葬」有全埃及已知最早的王室陵寢,也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尚未頹傾的泥磚建築。該建物結構可以上溯到西元前二六六○年前後,牆高將近四十英呎,圍出一塊巨大的方形範圍。沒有人曉得它原本的功能,而它的阿拉伯方言名字──「Shunet al-Zebib」(葡萄乾倉庫)──則是另一個謎,人們向來認為這棟建築是擺放貨物或寄存牲口的棧房。十九世紀中葉,法國考古學家奧古斯特.馬里埃特(Auguste Mariette)曾在此工作,他並未援引任何證據,便指稱該建物為「某種警察局」;馬里埃特擔心有人劫掠,因此這個理論感覺上是他心態的投射──將近五千年來,盜墓向來是阿拜多斯揮之不去的問題。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埃及「阿拉伯之春」已經進入第四天,數以萬計的人集結在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而且不知是誰在附近穆巴拉克的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中央黨部放了一把火。
回來談阿拜多斯,布朗大學的團隊早已返家,另一支來自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的考古隊此時也已經抵達。這支隊伍正在修復部分的「葡萄乾倉庫」──平常大家都管這個結構叫「須納」(Shuna)。紐約大學的考古團隊由五十八歲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