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自由从何而来
柴静的旅行
“牛逼吗?这才叫人生”
“我只是不喜欢‘被安排的感情’”
“盖好被子,乖!”
“各个声音都对我不满意”
“一个人不需要再对另一个人建立虚妄的期待”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你怕你名字上面沾染尘埃呢?对自己不要有洁癖
我没机会再去问他
初到央视,全方位的溃败
主旋律报道怎么做
你要做,你不做你不安,对不对
“女里女气”是贬义词,女性化是好词
如果我不觉得那是侮辱,这就不是侮辱
一堂民主课
“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
有多少人能将宪法比作一只兔子
“吞下红药丸”的瞬间
行走在“好学生”轨道上的女孩只是等待被激活
你也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发芽
政治不可能使你变美,但事关人的尊严
你自己选择睁不睁开眼睛
祛魅化不可避免,不管它是不是好事
民主是一种很酸性的东西,一定需要一些碱性的东西来中和
大家都口渴的时候你突然开始卖水
我的目的是让人困惑
你不能一边上钩一边又说怎么拿诱饵诱惑我
我曾经特别担心自己怨恨这个孩子
自由从何而来
文|赵涵漠 包丽敏
为什么选柴静和刘瑜两人一起上封面?
首先她们都践行着自由精神;柴静视顾准为精神教父,为他写下《向自由致敬》,认为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刘瑜也想和“文革”中的顾准一样,“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当然还能找到不少理由:两人都是靠自身能力拥有在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女性;都有柔美的外貌但一旦发声就不无犀利;都有自己的拥趸和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但没有一个理由像刘瑜自己对我们的表述那么有力:“我想之所以把我们想在一块,不是因为我们俩有多么相像,而是可能像我们这样的人太少了。”
柴静的旅行
文|赵涵漠
《人物》记者跟随柴静一路从广州,到深圳,再回北京,我们更换了各种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没关系吧,要在意的是自己做的事情。我只会慢慢说给愿意听的人,与什么为敌很没必要。”
1000多人挤在广州方所书店外面,还有另外1000多名幸运者正在里面焦急地等待。这是2012年12月22日下午7点,柴静女士的新书《看见》的分享会即将开始。有人提前5小时在此排队,因为闷热,手里攥着的新书都被汗湿了大半本。长长的队伍从书店门口朝两个方向甩去,商场派出近10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店门已经关闭,可前面有些微声响就会引起后方的喧哗:“已经来了?已经来了?”
但当柴静从人群后面经过时,只有一个迎面而来的女孩捂着嘴,小声跟同伴说:“是她啊。”此外,再没人认出这个他们花费几个小时等待的人。尽管她没有刻意掩饰自己,抬着头向前走,穿着浅灰色的毛衣外套,戴着黑色围巾,牛仔裤脚有些磨损。既不高调,也不低调。
当她从一条安全通道进入书店后门,并最终在闷热书店小小的舞台上亮相时,现场爆发出尖叫和掌声。
那晚讲座结束后,柴静为读者签书,这本书随后在方所书店宣告售罄。相似的状况也曾在前些天的北京出现。一个下午,她签了6000多册书,队伍最长时从西单图书大厦里排到了长安街,有人数了数,从地下车库排上来要转26个弯。
毫无疑问,柴静是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女记者之一。她曾出现在非典前线,在疫情最严重的人民医院拍到29名感染者;她在新闻联播里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两会专栏,在晚间7点钟播放人大代表激烈辩论的片段;有一段时间她极度尖锐,受访官员恼怒地说从来没有记者这么提问,她则回答自己也从没见过这么没水平的领导;另一段时间她又宽厚温柔,当药家鑫的母亲在屋里哭泣时,她会走进去,扶住她的肩头。
某种程度上,她的被信赖度甚至超过她所供职的中央电视台。说话柔声细语、头发常挡着半边面孔的柴静还被视为“新闻斗士”。2011年,网帖传她因独立调查温州动车事故而被捕,可这不过与若干次“柴静被央视开除”一样,是个谣言。
第二天,在深圳的新书分享会上,她的好友、出版人杨葵前去捧场。他对现场上千名观众说,人们已经给柴静头上加了太多名头,“公知、意见领袖、新时代的林徽因”。柴静则坐在一旁的白椅子上,面无表情,直愣愣地拨扯着垂下来的砖红色围巾。
“牛逼吗?这才叫人生”
从广州,到深圳,再回北京,旅程里的柴静称自己是个“粗糙的女人”。前段时间,她将iPhone4掉进马桶里,把电脑落在飞机上,连带着丢失了记在里边的两年日记。她总是戴着顶灰色毛线帽,背着没有任何图案的单肩蓝布包,时常从里面拽出一大包电源线、一个棕黑色的笔记本或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因为笔记本电脑撑了出来,布包的拉链只能长期保持敞开。
与想象中电视人应有的声音条件不同,她说话音量极小,以至于有时我不得不倾斜着身子,将录音笔递到她嘴边。
但在最近一期《看见》里,柴静用比这还要小得多的声音完成了采访。那期节目的主角是一位遭遇性侵的少女,她因杀死施暴者而被判刑。身在看守所的女孩能接受自己的故事出现在电视里,但她提出,不希望现场有男性。可摄像、法警、法官都是男性,而他们又必须待在现场。于是,在那个闷热的房间里,柴静和女孩尽量坐近,只让摄像远远地拍一个女孩的剪影,她们用近乎耳语的音量完成了采访。
后来,柴静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这期节目的采访手记。她说,有些事她可以问,但没有问。她在结尾处写道:“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不因为你是一个记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
按照柴静的好友和搭档、《看见》主编范铭的话说,2011年夏天开始做《看见》后,柴静不再像以前那么咄咄逼人,她重视“感受”多于“道理”,“体察”世间的矛盾多于“揭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分子,这种看法在柴静平静地接受主旋律报道任务时,最具意味。
她和央视“感动中国”之类的栏目联动,从几十位典型人物里挑选采访对象。她采访过一位靠上山当挑夫而将儿女送上大学的寡母,后者的女儿从不看媒体对自己家的报道,女儿厌烦记者的那些伎俩,他们总让她说感恩,还会让她念一封控诉神仙的信,假装是她自己写的,信里会写:“为什么它保佑从山上经过的人,却不保佑我的妈妈……”柴静也采访过一位戴着大红花到处做报告、每次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