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鲤译丛: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史全4册(蒙古帝国的兴亡+倭寇+永乐帝+中国通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中国通史——问题史试探
倭寇——海上历史
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册)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CHUUGOKU TSUUSHI
© Yoko Hori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 Japanese edition published by KODANSHA LTD.
Publication rights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 edition arranged with KODANSHA LTD. through KODANSHA BEIJING CULTURE LTD. Beijing,China.
本书由日本讲谈社授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简体字中文版,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做全面或局部翻印、仿制或转载。
目录
前言
1 中国文明的诞生
2 中华民族与中华思想的形成
3 古代国家的形态
4 从新出土文献看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
5 国家和儒教
6 秦汉与匈奴
7 魏晋南北朝和诸民族国家的发展
8 门阀贵族社会的变迁
9 隋唐世界帝国和国际交流
10 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
11 中国史上的“征服王朝”
12 明清间的社会发展和新儒教
13 东亚的“大航海时代”
14 如何看中国史发展的大势
参考文献
年表
前言
本书是我随性而写的中国史概说。写这样一本书是我自年轻时就有的愿望。但即使在中国史的领域内,研究者也是年年见增,所刊论文越来越多,其内容也愈发细化。通览这些论文然后再概述性地写部通史,实非易事。久而久之,年轻时候的梦想不知何时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但事情有了转机。1997年秋,我受邀去都民college
[1]
作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讲座。其间,我确定了一些学界公认的古代史重点问题,每节课讲解一个。现在这些问题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了本书第1~9章的标题上。当然,各章内容几乎都已重写,在此过程中我又逐渐有了续写的想法。只是续写部分与我的专业有些距离,所以笔调上略不同于古代史部分。
正如我前面所说,由于研究的细化,近来写概说一般采取多人合著的形式。历史学是究明事实的学问,读这类书可以习得某些史学知识。但正如从静冈县看到的富士山和从山梨县看到的不同一样,历史事实也会因叙述人的立场(立足点、观点、视点等)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这点上,合作著述难以达至清晰明确。
观点、视点,还有史学观之类的,听起来有点夸张,此处我们就称作是历史书写者的心境吧。我的愿望是写一部能够传达作者心境的史书。为做到这一点,信手挥洒也无所谓,但这样难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地方。考虑到这个,我又作了不少补遗。这样一来,虽然有点觉得原来自由自在的叙述受到了些许影响,但告诉读者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同样是我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想了解历史,大概是出于某种需要吧,或者说是心有疑问而去接近历史。史学研究者自然是先了解研究史上的争论点,然后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所选课题在历史上(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意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问题意识。
可是,一般的概述性专著虽有事实罗列,却对这些事实为何被选、被研究,哪些部分很重要等问题缺乏说明,让读者一头雾水。写一部让读者理解这些问题的通史,正是我的心愿。在写作过程中,我重点考虑的是在看待中国历史时,哪些点是问题所在,哪些点又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被当作问题。之所以给本书附上“问题史试探”的副标题,也是想表达这层意思。
强调一下,在中国,问题史一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因为它有时指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分门别类的专门史。这自然与我所说的问题史大相径庭。此外,本书并不是想告诉大家学术史上的争论点。这些大可去读学术史或者研究动向类的书籍,而这类著作和表述作者心境的历史书势必大不一样。我是按照自己的问题意识来写作的。
不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最重要的还是正确了解各个事实、个别现象。历史研究也是从研究个别事实和现象开始的,不允许出现史实错误或是把有说成无的弄虚作假。社会上有种倾向,举着“史学观不同”的幌子而对一些错误认识或弄虚作假不予追究。可是,依据错误认识建立起来的史学观是不可能正确的。不管愿意与否只有接受已逝的历史事实,所谓的问题意识才能成立。所以,我的问题史也是按照时代顺序叙述的。
在我的整个叙述中或许存有某种基调,基于此须介绍一下我本人注意到的几点。我在战争年代读旧制高中的时候,曾被问到对一本讲亚洲式停滞性著作的感想。我回答:当时中国人也在努力生活,所以历史应该也有所发展。这个回答成为我研究中国历史的出发点,也是本书的基调里所流淌的根本观点。因此,我提醒自己要重视民众的历史,也关注民众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文化,而不是站在皇帝专制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
诚然,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有着政治权力集于皇帝的一面。皇帝周围因而出现了庞大的官僚体制,复杂的制度得到高度发展。在中国史研究中,研究者们倾注很大精力来努力解明这种复杂结构,即所谓的制度史研究。这种研究毋庸置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倘若一直进行此种研究,则会忽略民众动向以及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社会里,还存在与皇权相对应的、活动相对独立的民间地方社会。它们时而配合君主的国家统治,时而孕育出批判君主、颠覆国家的人物。古代有位朝臣(指魏徵——编者注)曾进谏君主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这句话十分恰当地形容出国家与民众社会的关系。
关于君主所统治的国家和地方社会、民众社会关系的著作,近来岸本美绪论述明清时代乡绅的文章颇受关注。依我看,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原始民主政体时期,延续到汉代中央和地方近乎共同统治的关系上,又从连接两者的乡举里选制度发展到九品官人法和科举制度。可以说这种关系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从民间选拔官员的制度中。本书会就这些制度所涉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作重点叙述。
当然,由于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强烈问题意识,使得我几乎无力顾及近代史和现代史部分。若要系统地叙述近现代史,我还须多加学习。此书虽然侧重于所谓的旧中国、传统中国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甲骨文·鲤译丛: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史全4册(蒙古帝国的兴亡+倭寇+永乐帝+中国通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