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1951年:“宗派斗争”的激流
第二章 1960年:饥饿与暴力
第三章 1970年:一起蹊跷的破坏军婚案
第四章 1976年(上):一起“捉奸”闹剧
第五章 1976年(下):一个无可救药的“道德败坏分子”
结语
附录一 身体政治与现代性问题
附录二 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
附录三 略论叙事方法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应星,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农村社会学。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村庄审判史中的
道德与政治
——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应 星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责任编辑:王 辉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应星著.—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
ISBN 978-7-80247-507-6
Ⅰ.村… Ⅱ.应… Ⅲ.审判-案例-分析-云阳县-1951~1976 Ⅳ.D927.719.4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653号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Cunzhuangshenpanshi zhongde daodeyuzhengzhi: 1951~1976nian zhong guo xi nan yige shancun de gushi
应 星 著
出版发行:知识产权出版社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南村1号
邮  编:100088
网  址:http://www.ipph.cn
邮  箱:bjb@cnipr.com
发行电话:010-82000893 82000860转8101
传  真:010-82000893
责编电话:010-82000860-8129
责编邮箱:wanghui830811@163.com
印  刷:知识产权出版社电子制印中心
经  销:新华书店及相关销售网点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6.75
版  次:2009年6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2月第4次印刷
字  数:160千字
定  价:20.00元
ISBN 978-7-80247-507-6/D·782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本社负责调换。
导论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所谓“社会主义新传统”,是因应于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而生的。粗略而言,中国近代社会以虽破旧、未立新为基本表征的总体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于现代化启动的迟缓,面临列强环伺,挨打受欺的局面;由于士绅阶层的瓦解,造成社会整合困难,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由于传统道统失序,带来人心难以安顿的问题。因此,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新传统也就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独立自主地开展富国强兵之宏业;建立具有高度社会控制和动员能力的“总体性社会”体制;重建道统,铸造新人。
以往的当代中国史研究大多强调社会主义新传统的前两方面,但其实这种新传统最关键的特征在于重建中国社会道统的努力。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以下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中国传统的道统来说,是以亲情为原则、以血缘共同体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从西方现代社会来说,在政治上,它是非常表面化、不直接涉及人心的政治,以个体的自我保存为基础和出发点,而在人心上,则另由宗教来担当,使得在陌生人中建立友爱共同体得以可能。
中国道统的重建即是在中国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已经被打破、西方的宗教又难以在中国社会普遍生根的背景下开始的。我把这种新的道统称之为“新德治”。
〔1〕
简略说来,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德治的努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重新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既不以西方的个体为基本单位,也不以传统的血缘家族为基础,而是试图在去自我、去家庭、去血缘的基础上建立以“人民”概念为核心的一个共同体。
其二,彻底颠覆传统的社会地位结构,将原来在政治上最边缘的群体(比如农民)塑造为国家政治的主体。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新德治不仅在德的内容上与传统德治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在治理的技术上也与传统德治有着重要的不同:传统的德治首先是针对士大夫的,是靠君子的自我修行;而新德治要普及所有的人民,它贯穿了一整套“塑造新人”的治理技术。
本书不是对新德治理念的研究,而是对新德治具体运作机制及其效果的研究。本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中国1949年后是如何在乡村社会去“塑造新人”的;对新人的这种塑造与现代国家治理技术的发育是什么关系;这种塑造与原来的乡土传统会发生什么样的遭遇;在新德治的政治架构中,农民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反应、精神气质和行动策略。
本书是根据我对中国西南一个普通的汉族山村的田野调查写成的。我把这个村落取名为“柳坪村”。
〔2〕

本书要写的是一部关于柳坪村的特殊村史。这部村史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本书所写的村史,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研究新人的塑造史
现有对中国当代社会塑造新人的研究或者关注的是楷模的作用,
〔3〕

或者关注的是通过以德性话语和斗争实践贯穿的政治运动来完成对人的“洗脑”
〔4〕

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注意到塑造新人在城市与农村、在干部(和战士)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巨大差别。由于普通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罕有上升的渠道,他们散漫的传统习性又很深,因此,把他们塑造成新人的难度要大得多。故而,在农村改造新人的方式迥异于城市,塑造新农民的方式也迥异于新干部。
如果说在城市和干部那里主要是通过正面树立楷 ............

书籍插图:
书籍《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 插图1
书籍《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