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旧说四种_说文化心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说文化心理/李泽厚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6
(李泽厚旧说四种)
ISBN 978-7-5327-5624-7
Ⅰ.①说… Ⅱ.①李… Ⅲ.①文化学:心理学-对比研究-中国、日本-文集 Ⅳ.①B84-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7892号
说文化心理
李泽厚 著
出版统筹/赵武平
责任编辑/陈飞雪
装帧设计/蔡立国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译文出版社出版
网址:www.yiwen.com.cn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发行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www.ewen.cc
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90×1240 1/32 印张4.25 插页5 字数 60,000
2012年6月第1版 2012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327-5624-7/B·335
定价:24.00元
本书版权为本社独家所有,未经本社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或复制
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承印厂质量科联系。T:0571-85155604
序
为什么把这看似不相干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答曰:因三者都讲“文化心理结构”,即“情”与“理”之关系、比例、结构也。这结构并非外层的制度、语言、礼俗、理论,而是这些文化融化积淀在人的心理深层的一些特征和问题。多年少有人作这种探究,于是,蓝缕筚路,引玉抛砖,愿此小书,盼来巨著。此序。 波斋 二○一○年十一月
目 录
序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1997)
一
二
三
四
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1996)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2004)
一 鱼:生命的符号
二 龙:权威/秩序的象征
三 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
(1997)
一
从中日儒学在各自文化中的实际位置颇不相同说起。
(甲)以孔子为代表和“旗号”的儒学,自秦、汉以来,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特别在“大传统”中。这似乎无须论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特别由于汉代以来文官制度的建立,诵读儒家典籍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骨架”(社会结构的主要支撑者),上至载入史册的“儒林”、“文苑”、“循吏”、“名臣”,下到如《儒林外史》中描绘的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无不显示出儒家学说以各种不同方式、形态和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统治、支配和渗透在这个社会“精英”们的思想、生活、行为、活动中,并已成为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某种文化心理状态。
不仅大传统,在“小传统”或民间文化中,虽然表面上似乎佛、道两教更占优势,老百姓并不拜孔夫子,而是拜观音、关帝或妈祖。但不仅崇奉儒学的士大夫一般并不排斥民间宗教;而且关键更在于,就在民间宗教和礼俗中,儒学好些基本思想也已不声不响地交融渗透于其中了。六朝时“沙门敬不敬王者”的著名争论以礼敬帝王为结果,《佛说孝子经》中“亲慈子孝”更发展演化为“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灵峰宗论》)。迄今民间宗教的许多内容也实属儒家学说,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敬老怀幼”、“正己化人”(《太上感应篇》)等等。证严法师便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生、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表现了以亲子为核心的儒学人际关怀,而并非看破尘缘、六亲不认。
[1]
就拿在小传统众多领域中均流行不辍的阴阳五行观念,亦可溯源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理论系统,更不用说宋、明以来流行在民间世俗中的各种族规、家训、乡约、里范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等儒学本身的“教化”作品了。所有这些,显现出儒学远不仅是某些思想家们或精英阶层的书斋理论、思辨体系、道德文章,而且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构成了内在心理的某种情理结构。正是它,支撑着我所谓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人的“一个世界”
[2]
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主干或处于核心地位,简而言之,我以为主要就在这里。
(乙)日本情况似颇为不同。儒学并非日本文化的主干或核心,其主干或核心是其本土的大和魂或大和精神。“和魂汉才”正如“和魂洋才”一样,儒学只是被吸取作为某种适用的工具,其作用、地位和特征与中国相比较,有极大的差异。
什么是“大和魂”或“大和精神”?简言之,我以为,它是某种原始神道信仰的变换发展和不断伸延。
[3]
也许由于与四周容易隔绝的地理环境(多山的岛国),文明进程较为缓慢,各原始部族对众多神灵和人格神的强大信仰在这里被长久保持下来。《古事记》中描述二神交媾,养育日本,神道观念长久渗透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中。天皇崇拜(天皇是现世神,太阳神的直接后裔)是神道主要内容之一。
[4]
正是在这种本土背景的基础上,为了现实利益的需要,日本极有选择地吸取了中国传来的儒学。
从历史进程来看,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六○四年)和大化革新,主要是搬入了当时在世界上颇为先进的唐代的政治社会制度,亦即儒家礼制体系和与之相关的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有如中村正直所说,“中国的道德主义,所谓孔孟之教,儒者之道,即使在我国,从应仁之朝至今,虽盛衰兴废,因时不一,上从朝廷百官,下至闾巷百姓,几乎是自觉遵守执行,使秩序得到维持。”
[5]
在这里,儒学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外在“执行”性(如士、农、工、商的等级)。这种政治社会领域内对儒学体制的某些吸取,对日本文化心理深层并无任何重大影响。儒学“天道”的非人格神的特征丝毫没有动摇日本人对原有神道的信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中国儒学观念倒可以增强人们对天皇神的崇拜。
中日文化接触之际,正值中土佛教大行、禅宗兴盛之时,恰恰不是儒学,而是佛教传入日本,被上下层广泛接受,影响了文化和心理。在日本,佛教在当时、以后及今日,远比儒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李泽厚旧说四种_说文化心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