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旧说四种_说儒学四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说儒学四期(1999)
略论现代新儒家(1986)
附录一 何谓“现代新儒学”(1995)
附录二 关于“内圣外王之道”(1994)
为儒学的未来把脉(1996)
序
儒学如此发热,始料未及。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鄙见汇结于此,“四期”乃针对牟宗三、杜维明“三期说”而发,即反对现代新儒家以心性论来代表和统领儒家哲学也。有如本系列中的其他三书,一字未易,以供参考。此序。 波斋 二○一○年十二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说儒学四期/李泽厚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
(李泽厚旧说四种)
ISBN 978-7-5327-5654-4
Ⅰ.①说… Ⅱ.①李… Ⅲ.①儒学-研究-中国 Ⅳ.①B222.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7888号
说儒学四期
李泽厚 著
出版统筹/赵武平
责任编辑/陈飞雪
装帧设计/蔡立国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译文出版社出版
网址:www.yiwen.com.cn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发行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www.ewen.cc
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90×1240 1/32 印张4.75 插页6 字数000,000
2012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327-5654-4/B·338
定价:25.00元
本书版权为本社独家所有,未经本社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或复制
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承印厂质量科联系,T:0571-85155604
说儒学四期
(1999)
天生百物,人为贵
——郭店楚墓竹简
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体
——Clifford Geertz
一 源起
“儒学四期说”有它的“直接源起”和“间接源起”。“直接源起”是针对由牟宗三提出、杜维明鼓吹、而在近年开始流行的“儒学三期说”。“儒学三期说”以心性论作“道统”来概括和了解儒学,认为这是儒学的“神髓”、“命脉”。从而,孔、孟是第一期,孟死后不得其传焉,直到宋明理学发扬心性理论,成为儒学第二期。按牟宗三的说法,自明末刘宗周死后,有清三百年又失其传,一片黑暗,直到熊十力出来,传至牟宗三、唐君毅等人,才又光大,是为儒学第三期。他们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继续发扬这个以牟宗三为核心代表的“儒学第三期”。人名之曰“现代新儒学”,我称之为“现代宋明理学”。
〔1〕
我以为,“三期说”在表层上有两大偏误。一是以心性—道德理论来概括儒学,失之片面。孔子本人极少谈“心”、“性”,“性”在《论语》全书中只出现两次。孟子谈了一些,但并不比谈社会政治问题更为重要。郭店竹简所谈“心”、“性”,大都联系“情”而非常具体,远非抽象的哲学观念。“三期说”以心性道德的抽象理论作为儒学根本,相当脱离甚至背离了孔孟原典。第二,正因为此,“三期说”抹杀荀学,特别抹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在他们看来,汉儒大谈“天人”,不谈“心性”,不属儒学“道统”、“神髓”。这一看法不符合思想史事实。“始推阴阳,为儒者宗”的董仲舒,以及其他汉代儒者,吸收消化了道法家、阴阳家许多思想、观念和构架,所创立包罗万有的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反馈图式,在当时及后代都具有重大意义,其理论地位并不在宋明理学之下。即使程、朱,不也仍然讲阴阳五行么?而在创设制度层面和作用于中国人的公私生活上,它更长期支配了中国社会及广大民众,至今仍有残留影响。因此,把它一笔抹杀,我以为是明显的偏见。由此可见,所谓三期、四期的分歧,便不是什么“分十期都可以”
〔2〕
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传统,从而涉及下一步如何发展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儒学仅仅是心性道德的形而上学,从而只能发展为某种相当窄隘的宗教性的教义呢,还是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在吸取、消化现代某些思想、理论后,可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例如,今天讲“天人合一”,是停留在宋明理学心性论“天人合一”道德境界的继承上呢,还是可以更广泛地包容汉儒重视自然情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天人图式等内容而加以改造、发扬?
“三期说”除了上述的表层偏失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深层理论困难。这种困难也有两点。一是“内圣开外王”,一是“超越而内在”。
“三期说”的倡始人和主要代表牟宗三,强调遵循宋明理学“内圣开外王”的传统,论证从心性论的道德形而上学(内圣),开出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民主(外王),即由完满自足、至高无上的道德理性,经过“良知坎陷”自己,变为认识外界,从而接受西方现代民主、科学而开出“外王”。这理论非常晦涩而曲折,即使盛赞或同情“现代新儒学”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它牵强难解。例如郑家栋说,道德良知既然如此圆善、完满,“达到了完满状态的本心性体、道德良知,何以又要坎陷自身而下开知性呢”?
〔3〕
这种“坎陷”的动力和可能何在?这批评虽然简单,却道破了问题所在。即高悬道德心性作为至高无上的本体,宇宙秩序亦由此出发(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那又何需现代科学和民主(均与传统道德基本无关)来干预和参与呢?这不是理论上的附加累赘么?想由传统道德开出现代的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以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现代新儒学”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失败的。熊十力用《周礼》来套现代政治,梁漱溟以伦理代政治的“乡村建设”是如此,冯友兰写《新世训》、《新事论》来“经世致用”,在理论上却与其强调“经虚涉旷”的纯概念体系的《新理学》打成两橛,没有内在逻辑联系,甚至互相矛盾,也如此。看来,牟宗三“内圣开外王”的“良知坎陷说”又是一例。与牟承认宋明理学“内圣学强,外王学弱”一样,现代宋明理学(即“现代新儒学”)也没能逃出这一理论缺失。
但是,更为重要,并且可说是致命伤的理论困难,是牟宗三体系核心的“内在超越说”。这本是宋明理学本身的一个巨大矛盾,到牟宗三这里,因为装上康德哲学的框架,便使这矛盾愈发突出了。简单说来,这矛盾在于:“内在超越说”一方面强调遵循儒学传统,否认外在超验的上帝神明,把道德律令建立在“人心即天心”、“人性即神性”,即将内在心性作为本体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李泽厚旧说四种_说儒学四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