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承中华书局雅意,得此合编《对话集》。说明三点:
一、均系发表过的答问、访谈、对话,未加改动。标题为原编者所拟,亦不变更。
二、《与刘再复对谈》,未能全部收入,收入者亦多删削,原因“你懂的”。同此,各卷被删削处不再恢复。
三、《哲学登场》两本合为一册,《附录》略有迁移增补。
覆瓿旧谈,居然再现,重复唠叨,应属可厌;耄耋之年,无力再练,留此印痕,或为记念?
谢谢编辑申作宏先生。
2014年3月于科州博城
目录

李泽厚序
陈明序










十一
十二
十三
李泽厚序
陈明自称是我的“忘年交”,小我32岁。他对我生活上如走路扶我一把、吃饭让我先来之类很注意;另一方面则是在交谈、讨论时“没大没小”,不仅直呼我名,有时还言出不逊,与我对长辈的态度完全不同。不过,我倒欣赏这位“小朋友”,直率痛快,口没遮拦,交游也甚快活。
这个对谈是他提议我赞成,关在北大勺园宾馆里3天弄出来的。我们两人都性急,讲话争先恐后,绝无停歇让磁带空走之时,而且由于毫无拘束,想到便说,所以说东忽西,经常漫出边界,失去中心。虽然匆匆修改一番,基本上仍是这个样子。我说,“论学”毫无分量,单薄粗糙;他说谈话原汁原味,非常自然。我说,这样发表,没人要看;他说,就是这样,才卖得好。我拗不过他,于是,发表也罢。
“浮生论学”这标题来自“浮生记学”。“浮生记学”是我当年答应傅伟勋写学术自传时拟定的。因此又想起了伟勋。伟勋比我小3岁,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他是我非常喜欢的学人之一。他也是口没遮拦,快人快语,见真性情。在那篇文章里,我曾感叹现代化来临但真情日少,商业繁盛使人喧嚣而更寂寞,因而感到伟勋性格之可贵。据韦政通兄告,伟勋晚年大说不该搞学问,太没意思,总是肆无忌惮地在学人朋友中大谈男女之间的上床欢乐。伟勋是个悟性极高非常聪明的人,他曾根据自己切身体验写过死亡学的著作,成为轰动一时的台湾畅销书。我正想就此和他聊天,他却于1997年匆匆去世了,竟由于癌症多次手术后的意外感染。如此豪爽的一位汉子,一下子就永远没有了。我想起时,总倍感怅惘。我也常玩味他晚年癌症手术后的情况:伟勋似乎很快乐,照样喝酒,再三声称决不会死,仍在努力搞学问,但又极不满足,总感人生没意思。的确,如果不信神,不信鬼,那到底把人生意义放在哪里才好呢?去日苦多,及时行乐?精神上难得满足。著书立说,名垂后世?舍身饲虎,建功立业?贝多芬《欢乐颂》,《浮士德》上天堂……就满足了?也未见得。佛说无生,那当然最好,生出来就是痛苦。但既然已生,又舍不得去自杀,如何办?这个最古老的问题仍然日日新地在压迫着人,特别是死亡将近,再一次回首人生的时候。本来,人的生存问题解决后,性的问题、自然本性问题、人生无目的问题,会像描写的流浪生活那样,更为突出,更为恼人。有没有,可不可以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呢?不知道,很难知道。也许,存在的深奥是有限的人和概念的理性所不能把握的?伟勋晚年“返朴归真”,由学问人竟回到“自然人”,是不是在对人生作这种最后的询问?是不是又一次陷入了对生死、对人生意义究竟何在作挣扎不已的无望追求和苦恼之中?我不敢作此肯定,只是在感伤中怀疑和猜想。也好,由书名触发了对伟勋的怀想,就此作为对他的悼念:意义难求,愿兄安息。
“浮生论学”既然书名都给了陈明,当然也就不会再写了。记得当时也拟了一些章节标题,例如套用王国维“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三部曲以及“黎明期的呐喊”、“原意难寻,六经注我”等等名目。其中也有一段要写在北大的光景,北大那几年单调、穷困的“养病”(我当时患肺结核)学生生活,仍然留给了我许多记忆,那毕竟是我的青春岁月,今日重来此地,确是物是人非。物也变了许多,但依稀旧貌,还能找到;人却或老或死,完全不同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不久前曾这样即兴举杯与一位年轻女孩子相互祝贺,将“人不同”随口改为“人亦同”。她很高兴。但我们都知道,青春毕竟是留不住的。那么就努力留住能够代表青春代表鲜花代表真实代表意义的世上真情,又如何呢?这是不是应该算作人间最可珍贵的?
“那么,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周围静悄悄的,雪落下来没有声音……
也没有喜悦,喜悦是对忧虑而言。
只落看雪。”
那么,这本书如果在胡拉乱扯中,在谈玄论学中,经过非常自然的交谈,从某种意义上也能保留一点点人世真情,不也就有了出版的借口么?也为了这,陈明要发些照片,由他从我的相册里挑选了一批。
陈明要我写序,又胡说一通。但说得如此煞有介事,作古正经,实在有点可笑。
没办法,是为序。
2001年3月于北京
陈明序
李泽厚跟我的关系是老师、老乡和朋友。
我认为他是我们学科里这50年甚至这100年来最重要的学者。他将自己上接康有为,并不是什么狂言。这中间还有哪些重镇横亘其间构成挑战呢?牟宗三先生当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儒家的事业意义非常大,但我认为它主要应该置于社会史、文化史的范畴内去加以评估。他们漂流海外,守先待后,是中国文化慧命的守护者,而他们文本书写所择取的那种知识学进路,先天限制了其思想成就的获得。这是20世纪的学术范式与中国社会的政治背景使然,没办法的。李泽厚则提出了许多东西,在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开始新一轮启动的时候。虽然他早就轰动一时二时,但那主要是由于转型初期理论界太过贫血。在我看来,他在本书中着意强调的许多东西并未得到世人的真正了解,也不会有太多兴趣去了解,但我相信它们会长久地影响后来的思考者,至少作为一个起点或作为一种参照。其作为灵感记录的论纲形式,知识学上梳理得不精不细,正说明它们尚属于智慧的初创形态。
古人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我称李泽厚为老师,并不是说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接受了什么。我认为教我东西最多的是小学时的语文闵老师,教我拼音;再就是博士研究生时的导师余敦康先生,指示我为学方向。李泽厚这里呢,主要是我对他心存敬意——叫老师先得有几分佩服才行;同时,他有几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一是要我选择一两个较小的课题做透,成为专家。像他有了谭嗣同、康有为两个人物研 ............

书籍插图:
书籍《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 插图1
书籍《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