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论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译 名
《熬波图》
《歧路灯》
杂体诗
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
《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
《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
中国文评流别述略
论无话说
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
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
白话与文言
语文杂谈
诗多义举例
一 古诗一首
二 陶渊明《饮酒》一首
三 杜甫《秋兴》一首
四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李贺年谱
李贺年谱补记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读书笔记
一 《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曲》
二 《杨荷集》
王安石《明妃曲》
歌谣与诗
一 真 诗
二 创作新诗的参考
《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
新语言
论“以文为诗”
论句子的主词及表句
朱自清文学论著(上)
朱自清 著
==================================
青苹果数据中心授权作品
本作品属于公共版权图书,kindle 电子版由青苹果数据中心排版制作,相关权利为青苹果数据中心所有,侵权必究。
译 名
“译”是拿外国文翻成本国文,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成中国文。论到译字的意义,本有许多:《礼记·王制》“北方曰译”一句的疏说:“通传北方语官谓之译;译,陈也。……刘氏曰,‘译,释也,犹言誊也。’”《杨子方言》说:“译,传也。”注,“传宣语,即相见”。《说文》说是“传译四夷之言者。”这些都拿译字作“译人”讲,原是名词。到了汉明帝时,“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翻译名义集》说:“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从此译字的意义变了,作“拿外国文翻成本国文”讲了,——由名词转成动词了——到现在还是这样。那摩腾就是中国翻译事业创始的人。
讲到翻译的问题,可以分两层说:第一,外国的材料有好的,有坏的;有不可不译的,有犯不着译的。我们应该怎样的选择呢?这是译材问题。第二,译成的文字怎样才能达出原意,怎样就失掉原意了?这是译法问题。里面又包着两个问题:甲是译笔问题,是从译者修辞的方法一方面看。乙就是译名问题,是从所译的名确当与否一方面看。——这里所有的名,是指一切能拿来表示事物的字——一切词品——不单限于文典里名词一部或名,静,动词三部。原来外国的名,有我们有的,有没有的,有同我们有的相似的。译的时候,自当分别办理,才能把原意达的确当。但是究竟怎样的分别办理呢?这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
一
现在该讲到正文。但在讲正文之先,我还须说点关于译名讨论的历史。《翻译名义叙》说,“唐玄奘法师论五种不翻:……”这是最早讨论译名的了。后来译经的人对于这问题没有论的,大概都照着那五条办了。唐以后,译经的渐渐少——可以说没有。到南宋时,一般儒者都去讲性理之学,说佛教是异端,攻击得很利害。那时更没有人敢译经了。没人译经,还有谁来讨论译名!这个问题简直是不成问题罢了。一直到近世,中国同各国交通,西方的文化,渐渐的流了进来。这时翻译事业又盛,因为介绍外国的文化到本国里来,翻译是第一件利器呢。这种情形,明末的时候就有点萌芽。到了清朝,越来越盛;但是译名问题一直没人提出讨论。近十年来,译事格外发达了,因此也就有人注意到此。以我所晓得的,那时第一个讨论这问题的,是章行严先生。他先在《民立报》上发表他的意见,得了许多来信,都是讨论这件事的。后来他办《独立周报》同《甲寅》杂志,仍然继续讨论,得的来信也不少。这个问题渐渐有许多人注意,差不多成了一个大问题了。又有一位胡仰曾先生,他又作了一篇长文讨论译名。但是《甲寅》不久停刊,胡先生也死了,这个问题就搁下来,好几年没有人提。直到前年北京大学研究所把译名列为一科,才又有点生气勃发起来。然而大学研究所设这一科的宗旨,是要审定各科的译名,以及创译新名;并不专以讨论译名的方法为事,同章胡诸先生的旨趣有些不同。我现在觉着章胡诸先生所论的格外重要;我的意见同他们略有出入;所以“旧话重提”,再把这问题拿来考究一番。
二
我前节说过,翻译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到本国里来的第一利器。既然这样,那些翻译的问题自然是很要紧,必须研究研究的了。那译材问题是译前应该注意的。选好了译材,动手来译,这时就要注意译法,要晓得译出来的东西的价值和效力,全仗着他呢。至于译法问题所包的两层,比较起来,还是译名格外重要些。为什么呢?因为名是拿来表示实的,要是名不确当,那他所表示的实也就跟着不确当;译出来的东西的意义自然是模糊影响,不可印持了。那么,还能有什么价值同效力呢?——简直对不起作者。这时虽是修辞的方法高明得很,又有何用?再说,若是我们有了许多确当的学术上译名,国语的科学、哲学等自然会一天一天的发达;世界上新学术、新思想渐渐可以普及到中国来了,我们那些不通外国文的同胞也不致向隅了。——一国里能通外国文的,毕竟是少数呢。以前德文没有发达的时候,德国的学者,多是用法文或拉丁文著书,因为他们本国字太少,不够用的缘故。单就哲学说,拉拔尼芝(Leidnity)的时代,用德文著的书还很少;他自己的书,还是用法文,拉丁文著的,多呢。到了吴尔夫(Woeff)起来,用德文造了许多哲学上名字。后人渐渐采用,德文的哲学著作,才一天一天的多了。
三
那么,译名怎样才能确当呢?我们有的名,固然可以把他容容易易的翻过来,那些我们没有,或是同我们有的相似的名,又该怎样翻呢?总而言之,译名用什么方法才好呢?
从来译名的方法,大概有五种,那五种是:——
一、音义分译 这是从前人译佛经的一条法则,原叫做“华梵双举”。是一半译音,一半译义的;就是拿梵名的音同义各翻出一部分来——所翻的音,大概是原名的第一音。——联合成词,(这个词是指兼词Sgn-Categoramaticol Terin,同单词Categnanatieal Term不同。下仿此。)例如帝释,是佛教八部里的神名,他原名的音是释迦提婆因提,《翻译名义集·八部》篇引《大论》说“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即帝。)……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又如忏悔,梵音作忏摩,同书《众善行法》篇说:“此翻忏过。”又说:“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译的人觉得要拿中国字把这个名的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朱自清文学论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