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中国史丛刊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套装上下册)
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李孝聪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未名中国史丛刊)
ISBN 978-7-301-25441-7
Ⅰ.①中… Ⅱ.①李… Ⅲ.①城市史—研究—中国 Ⅳ.①K928.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18198号
书 名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著作责任者 李孝聪 著
责任编辑 吴 敏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25441-7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址 http://www.pup.cn 新浪微博: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子信箱 pkuwsz@126.com
电话 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45307
印刷者
经销者 新华书店
965毫米× 1300毫米 16开本 21.5印张 340千字
2015年3月第1版 2015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 55.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
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
目录
出版弁言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
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
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
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
宋代开封的拐子城
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
北京城市地域结构启示录
清代北京城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
北京城内的四合院民居与会馆建筑
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
沿海开埠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几个误区
返回总目录
出版弁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一路走来,已经将近而立之年。
中心创立伊始,我们的前辈邓广铭、周一良、王永兴、宿白、田余庆、张广达等先生曾经共同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方针。全体同仁在这片清新自由的学术天地中勤勉奋励,从容涵育,术业各自有专精,道并行而不相悖。
为有效凝聚学术力量,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发展,并集中展示以本中心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成果,我们决定编辑《未名中国史丛刊》。《丛刊》将收入位于前沿、专业质量一流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心科研人员、兼职人员、参加中心项目成员和海外长期合作者的个人专著、文集及重大项目集体研究成果等。
致广大,尽精微,这是中心学人共同的方向。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2011年7月
未名中国史丛刊
(第四种)
丛刊编委会
主 编
邓小南
副 主 编
侯旭东 刘浦江
编 委
(依音序排列)
邓小南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侯旭东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刘浦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罗 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荣新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沈卫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王利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吴玉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张 帆 (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
一、 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古
代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是从氏族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地理现象之一,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用具体特殊的空间结构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无论过去的历史,还是今天的社会,城市的变化比起农村或牧区来说,速度要快得多,留给人类社会的有形或无形遗产也比后者丰富得多。“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序的风俗和交往的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且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1]
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由城市文明来体现的。把城市问题当作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或者把城市的发展演化作为展开历史的一条引线,已经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什么叫做城市?地球上的城市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起源的?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着眼的角度不同,判识的标准也就不甚一样,因此对于城市起源时间的认定也就相去甚远,这是一个始终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虽然如此,研究城市历史地理,是无法回避这一问题的,我们必须对各个学科的看法都有所了解。
历史学或考古学从社会发展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的起源发生于农业和手工业相脱离的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的出现乃是阶级分化的结果;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城市的产生,完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因此,阶级社会的产生时期,具体说,奴隶占有制的形成时期,便是城市的开始时期。”
[2]
把城市的发生同阶级斗争、财富的占有以及国家联系起来的观点,很容易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城市的军事防守功能,而把城墙和市场的有无视为判断某个聚落是否为城市的标准,而且汉语中“城市”一词也使人将城市的判定标准分解为“城”与“市”。确实,从古汉语本义来讲,“城市”一词包括两个含义:“城”和“市”。“城”,指被高大的墙体所围之地,也就是都邑四周的城垣。《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有的城分为两重,内层用“城”来称谓,外圈称“郭”。《孟子·公孙丑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未名中国史丛刊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