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道德的模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写在前面
正文
上篇 道德概念
一、道德界说
二、道德结构
三、道德类型
四、关于道德概念的理论
下篇 道德终极标准
一、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二、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三、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附录
写在前面
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全校本科生们开设数百门通选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乃至书画、音乐、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有些课程的火爆程度严重超出了想象——“世界电影史”这门课定员200人,选课的人数超过了400人,下午1点上课,要是在12点半之后才走到教室,那就必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寻觅宝贵的座位了,此情此景中,坐在地上的、窗台上的、暖气片上的同学大为常见。你如果认为,这样的座无虚席大多出自电影本身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那就“TOO YOUNG TOO森破”了,同样的情景照样出现在“地震概论”课堂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地震概论”,这样一门似乎朴实无华、枯燥乏味的课程,照样拥有大批拥趸。从最初开设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甚至到了三个班同时授课,“地震概论”课的规模不断扩大。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各位授课老师魅力的感召。
可是,到底什么是通选课?
借用一下官方的说法:“通选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通选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
北大所有通选课被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学校规定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和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本科生,在自然科学与数学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
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北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授思路、启发思想,用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让他们有能力将吸收到的一切更好地融会贯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通选课的魅力,我们精选了一批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课程,然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汇集于此,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通选课”系列电子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选课思路:精心选择广受欢迎的课程;注重内容广度,所选课程涉及通选课全部领域;
2)
单本书内容设计:每书呈现课程中出现的某一特定主题,字数控制在2~4万字,保证读者在短时间内读完全书并对主题有深入理解;
3)
难度控制:避免过于艰深或过于学术化的内容,保证内容的易读性。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奉上的“一小斑”,当然,更衷心期待您能因此进一步窥到“全豹”。(本系列所有课程教材均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沉淀下来,终将成为智慧。
在这条路上,希望我们的小书能跟您一起走得更远更远。
正文
上篇 道德概念
一、道德界说
道德是什么?这是当代伦理学论争的首要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道德的三重关系:道德与伦理、道德与应该、道德与法。
道德与伦理
人们大都以为,道德与伦理是一个东西。从二者在西方的词源含义来说,确实如此。因为“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意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道德”源于拉丁文“mos”,意为品性与风习。所以,道德与伦理在西方的词源含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说到底,也就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但是,在中国,道德与伦理的词源含义却有所不同。“伦”本义为“辈”。《说文》曰:“伦,辈也。”引申为“人际关系”。如所谓“五伦”,便是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理”本义为“治玉”。《说文》曰:“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为璞。”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如修理、理发、木理、肌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理是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理非他,盖其必然也……就天地人物事物本其不易之则,是谓理。”理又是行为应该如何的当然规则:“只是事物上一个当然之则,便是理。”于是,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含义来看,便是人们的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道”本义为道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和规范。“德”亦即“品德”、“道德品质”,其本义为得:“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样,“道德”的“道”,便因与“德”相结合而受到“德”的限定:只是指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而不是指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因为一个人按照事实如何的规律行事,并不能得到德;只有按照应该如何的规范行事,才能得到德。因此,构成“道德”一词的“道”与“德”的词源含义也就都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只不过“道”是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任何规范,如“忠”、“信”、“卑让”等等,究竟是“道”还是“德”只能看它们存在于何处——如果存在于个体心中,是个体的内在心理,那么它们就是“德”;如果存在于个体心外,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那么,它们就是“道”。于是,“道”与“德”所合成的“道德”一词的词源含义也就无非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可见,道德与伦理,从词源上看,在西方虽为一词,都是指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但在中国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伦理是整体,其含义有二:人们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是部分,其含义仅一: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然而,从概念上看,道德与伦理的含义又是什么?
在汉语中,道德和伦理的含义从概念上看显然与其词源含义一致:伦理是人们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是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就拿所谓的“五伦”概念来说。我们只能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五种伦理,却不能说它们是五种道德:只能说君臣是伦理,却不能说君臣是道德;只有君臣之“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道德的模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