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自我意识的养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写在前面
关于本课
正文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三、自我偏差
四、自我与文化
推荐读物
写在前面
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全校本科生们开设数百门通选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乃至书画、音乐、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有些课程的火爆程度严重超出了想象——“世界电影史”这门课定员200人,选课的人数超过了400人,下午1点上课,要是在12点半之后才走到教室,那就必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寻觅宝贵的座位了,此情此景中,坐在地上的、窗台上的、暖气片上的同学大为常见。你如果认为,这样的座无虚席大多出自电影本身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那就“TOO YOUNG TOO森破”了,同样的情景照样出现在“地震概论”课堂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地震概论”,这样一门似乎朴实无华、枯燥乏味的课程,照样拥有大批拥趸。从最初开设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甚至到了三个班同时授课,“地震概论”课的规模不断扩大。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各位授课老师魅力的感召。
可是,到底什么是通选课?
借用一下官方的说法:“通选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通选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
北大所有通选课被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学校规定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和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本科生,在自然科学与数学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
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北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授思路、启发思想,用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让他们有能力将吸收到的一切更好地融会贯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通选课的魅力,我们精选了一批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课程,然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汇集于此,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通选课”系列电子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选课思路:精心选择广受欢迎的课程;注重内容广度,所选课程涉及通选课全部领域;
2) 
单本书内容设计:每书呈现课程中出现的某一特定主题,字数控制在2~4万字,保证读者在短时间内读完全书并对主题有深入理解;
3) 
难度控制:避免过于艰深或过于学术化的内容,保证内容的易读性。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奉上的“一小斑”,当然,更衷心期待您能因此进一步窥到“全豹”。(本系列所有课程教材均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沉淀下来,终将成为智慧。
在这条路上,希望我们的小书能跟您一起走得更远更远。
关于本课
很欣赏哲学家托马斯·曼的一句话:“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而社会心理学恰恰关注的就是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心理生活的全景。社会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进人与社会的整合,使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的影响都得到重视,并最终提升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侯玉波老师从1994年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为本科生开设“社会心理学”课,后来这门课程又被北京大学列为本科生通选课,成为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所有主要领域,既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也介绍当今社会心理学的最新发展。
我们选择了课程中的“自我概念”部分,这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作为本课的教材,《社会心理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从2002年的第一版,2007年的第二版,至今累计印数近20万册,是国内同类书籍发行量最大、使用单位最多的教材之一。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12年又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正文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章中我们将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在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可以说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考虑自我的问题了。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他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思想家们,包括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奎那,理性时代的笛卡儿。与亚里士多德不同,洛克则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我们的记忆完成的。而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则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18世纪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康德则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19世纪的实验心理学家们甚至都不谈论自我,英国联想主义者用联想的规律去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他们的眼里,自我是一个虚妄的存在。威廉·詹姆斯第一个找到了一种将一个有意义的、而且可以研究的自我概念归还给心理学的办法,他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前者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这部分是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詹姆斯,1890/1965)。所以自威廉·詹姆斯之后,自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众多心理学家纷纷开始了探索自我的道路。
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Aronson, et al, 2005);库勒则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 ............

书籍插图:
书籍《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自我意识的养成》 - 插图1
书籍《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自我意识的养成》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_自我意识的养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