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思想批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日本现代思想批判
作者:〔日〕子安宣邦
译者:赵京华
产品经理:邵明鉴
关注微博:@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信服务号: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信订阅号:译文的书
我们的产品:译文的书
联系我们:hi@shtph.com
问题反馈:complain@shtph.com
合作电话:021-63914089
Digital Lab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的实验部门,成立于2014年3月。我们致力于将优质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做体验更好,设计更好的电子书,加油!
上海译文出版社 | Digital Lab
第一部 一国知识的确立
第一章 一国民俗学的确立
第二章 “一国民俗学”批判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置“国语”于死地,“日本语”就诞生了吗?
第二部 面向他者的视线
第一章 近代知识与中国观——“支那学”的确立
第二章 “日本思想史”的确立与伊斯兰世界——和辻哲郎与大川周明
第三部 近代与近代主义
第一章 日本的近代与近代化论——战争与近代日本的知识人
第二章 “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丸山真男的“近代”
第四部 历史表象与记忆
第一章 在“隐蔽”和“告发”之间——战争的记忆与战后意识
第二章 被记述者与无法记述者——历史表象与死者的记忆
第三章 谁来叙述维新
代序 近代知识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意味着追寻历史意识的古层吗?例如,丸山真男就是在作为“历史意识的古层”之日本人意识的根底里,发现了类似于固执低音那样一种不断奏响着的历史意识类型。这是一种以某一范型不断规范各时代的日本人之历史意识的、所谓结构性的基层。而这样来开掘日本人之意识基层的工作,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考古学作业吗?
丸山常常到《古事记》的记述中去发现日本人历史意识的原型,而似乎这就是考古学的工作。然而,这原型只是在结构上通时性地规定日本人时间意识样态的基本型而已。丸山投向《古事记》的视线,与其说是考古学的,不如说是用文化阐释学来阐明日本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它属于根据历史文本来解读文化类型的文化阐释学。日本的文化史或精神史、思想史等文化学,是在1930年代输入同时代以欧洲解释学方法为基础的文化学之际,得以确立起来的。那时,在日本出现了和辻哲郎《风土》那样的文化类型论,而这位和辻哲郎正是欧洲解释学式的文化学之积极输入者。文化类型,是通过对其文化所属的无文字记载的习俗乃至有文字记载的文献之文本解读,在话语层面上构筑起来的东西。1930年代日本的文化解释学,其最重要的解释目的在于找出日本文化的固有形态。而规定了丸山之思想史方法的,正是这种1930年代日本的解释学。
对自身文化之解释学的解读,同时需要建构一个文化上的他者。而在和辻哲郎等看来,这个他者就是近代欧洲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1930年代有关日本文化固有形态的解释学,也就必然以“近代的超克”为志向了。可是,与和辻等隔了一代的丸山真男,其视角却有一个逆转。对于丸山来说,所谓他者乃是欧洲近代作为他者所发现的“停滞的东方”,以及作为东方之残余的天皇制国家日本。因此,丸山所持的有关日本文化固有形态的解释学,也就成了担负起反“近代的超克”的、对日本社会进行现代主义批判之思想意图的方法论。他把通过市民革命而形成市民社会的现代欧洲之变革主体意识作为其批判的依据,由此在日本去发现作为东方的停滞、非变革性时间意识之近代历史意识的他者。糊里糊涂随波逐流的非主体性时间意识,这就是丸山所模式化的日本人“历史意识的古层”。
只要是这样一种“历史意识的古层”,那么日本人的时间意识就必将是在欧洲和日本之间相互创造出其固有性和他者性的文化解释学的产物。而作为将自己定位于欧洲近代并旨在寻找本国近代性的日本启蒙知识的嫡系,丸山真男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将残留着东方残余的日本社会类型视为否定性存在的文化解释学,得以确立起来。这是在日本近代国家的重构受到质疑的战后时期里,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日本社会类型论。但总之,近代日本的文化解释学,是在近代欧美和追随其后而不断对抗且遭受挫折的日本之间,同时构筑起自我与他者像的文化解释学之认识作业。
丸山真男挖掘日本人之时间意识的古层,这个工作是否称得上知识考古学,我由这一质疑而展开的考察,将阐明丸山的认识作业与始于1930年代的日本文化解释学之间的关联性。就是说,以从解释学上寻找日本文化固有形态为志向的文化解释学,是一种在文化学言说上构筑日本同一性的工作;丸山分析日本人时间意识的类型构成,虽说是作为否定性的东西而加以批判的工作,但依然是当作有关日本同一性的批判性抗争的言说而进行的;丸山的批判性类型构成是与面临危机的日本国家之重构相关联的话语作业,等等。
而我对丸山真男上述有关日本人时间意识之基层所做的分析性考察,才是对其作业提出质疑的知识考古学。丸山有关日本人意识古层的言说,规定着他认识视角和方法上的文化学前提,作为近代日本的言说,它是如何背负着历史的印记而确立起来的,这就是我要阐明的东西。这种知识考古学既然是以近代日本知识,即背负着近代国家日本的确立、向外扩张及转世重生课题的知识为考察对象,那么,它也只能成为“近代知识考古学”。
我汇集在《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人》(岩波书店,1996)中的、有关近代日本学术话语和知识生产的批判性考察工作,始于1990年代初期。这是日本的战败即将经过半个世纪,同时体验到从中国的1989年风波到德国柏林墙倒塌等一系列导致冷战结构解体之世界史事件的时期,也即必须思考世界未来转型和过去的世纪为何物的时候。那时,岩波书店计划刊出“现代思想”讲座,而参与了编辑工作的我则试图在批判性地检讨作为近代日本的自我与他者认识的知识状况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我认为,与近代日本国家一起诞生的近代知识学问,已经到了必须做出反思重估的时候。与此同时,“近代”这样一个时代对日本的知识人意味着什么、又是怎样被认识的,这一追问也是我作为思想史学者本身的课题。于是,在《现代思想》讲座中,我撰写以下三篇论文:《一国民俗学的确立》、《近代知识与中国认识——“支那学”的确立》、《日本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日本现代思想批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