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家的矜持:章士钊、张东荪政治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章 政论家章士钊与张东荪
一 两位历史人物的谢世
二 本书课题:三个论点
三 章士钊与张东荪的关系
四 研究现状
五 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 章士钊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追求英国式政治制度
前言
一 民国元年的政治制度构想
二 章士钊的政治制度构想
三 “记者”的自觉
四 辞离《民立报》与创办《独立周报》
小结
第二章 抵制“好同恶异”
前言
一 “君子”政治
二 批判“专制”与拥护“政谭”
三 梁启超与章士钊的差异
四 “政理”探索者
小结
第三章 失望于议会政治而寄望于职业代表制
前言
一 《联业救国论》的内容
二 与沃拉斯的对话
三 橘朴对《联业救国论》的批判
四 提倡“业治论”
五 政论家章士钊的谢幕
第二部 张东荪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政论家张东荪登场
前言
一 建立内阁制的意图
二 抑制“野心家”的政治制度构想
三 各种制度构想的共通意图
四 倡导贤人政治
小结
第五章 直面社会主义
前言
一 中国社会主义论战的展开
二 张东荪的社会主义论
三 “非我族类”
四 被监督的监督者
五 “怀疑”与“讨论”
小结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论战中张东荪的逻辑
前言
一 关于“共赴国难”的讨论
二 民主政治之修正
三 政治评论的必要性
小结
第七章 审视政治之“士”
前言
一 民主主义与“士”
二 如何解决“剥削”问题
三 可限制与不可限制的自由
小结
终章
一 本书内容之再梳理
二 对政论家章士钊和张东荪的评价
补论 高一涵思想的形成
前言
一 来自章士钊和日本相关著作的启发
二 英文著作解读
三 日本大正时期思潮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后记
序章 政论家章士钊与张东荪
一 两位历史人物的谢世
1973年7月,章士钊在香港病逝。此前,5月,章士钊为会晤三夫人殷德贞,从大陆来到香港。但外界揣测此行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授意,章士钊或负有斡旋大陆与台湾和平谈判的使命。然而,章士钊时年已逾九十,此次赴港似不堪重负,抵港后不久即病重不起,溘然而逝。
[1]
章士钊在清末与呼吁推翻清朝的黄兴、章炳麟等交谊深厚,在与其一道从事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其间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在1910~1920年代,以其活跃的言论活动得到社会关注。1920年代中期曾任教育总长而参与国政枢要,但政治生命并不长久,1930年代后在发表政论的同时也做过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在大陆,似主要专心于著述。
[2]
章士钊一生交友广泛,其中有北京政府的关键人物段祺瑞、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卓有贡献的李大钊、帮会组织青帮头目杜月笙等背景、党派迥异的人物。毛泽东亦其中之一。
1920年,青年毛泽东为给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筹资来到上海。
[3]
在受到无名青年毛泽东请求后爽然承诺并为筹资倾尽全力的,就是毛的湖南同乡章士钊。对当时已是著名人物的章士钊表现出的善意,毛泽东大感意外,直至晚年仍心谢不已。或许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受到的待遇可谓优厚。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少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但章士钊在毛泽东的保护下基本没有受到冲击,安稳地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
[4]
受到毛泽东保护的章士钊逝世后,报纸曾做大幅报道,其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朱德、周恩来等都列席葬礼。客逝香港的章士钊做何感想,不得而知;但他在晚年未受政治迫害,可谓寿终正寝。
就在章士钊逝世前后,张东荪正在北京的秦城监狱迎来其悲惨的最后时刻。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酷迫害,被监禁数年后病逝。
[5]
较之章士钊逝世后所受礼遇,张东荪逝世后的待遇只能用孤寂落寞来形容。
曾于清末留日、主要学习哲学的张东荪,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开始其言论活动。他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启超及其弟子张君劢有深交,曾与他们一同经营多种杂志及报纸,并发表过许多文章,逐渐确立了在言论界的地位。张东荪还是著名的哲学研究者,1930年后曾执教于北平的燕京大学,讲授哲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共内战中曾为和平解放北京积极斡旋,对实现和平卓有贡献。该时期,张东荪还出版过不少著作,将其思想、见解公之于世。
[6]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张东荪的境遇十分坎坷。他曾作为民主党派重要人物之一受到优待。但在1949~1950年,他频繁接触美国外交人员并为其提供情报,被认定为泄露国家机密,其后即受到冷遇。在1952年燕京大学开始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都受到激烈批判。迫害也波及家人,其长子、著名昆虫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等的张宗炳因此精神失常,次子、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等的张宗燧自杀。而张东荪本人也在迫害中结束了一生。
二 本书课题:三个论点
1.政论家的自我认识
章士钊和张东荪尽管生前境遇如此不同,但他们的一生也存在相近之处。他们都曾大量阅读政治学、法学著作,并在民国时期(1912~1949)撰写、发表过大量政论文章。
关于“政论”,并无明确定义,但大体包括如下内容:从针对当下政治形势及具体政策的具体的时事性评论,到试图提出中国应引入和建立的政治制度,乃至对于应追求怎样的政治形态所做的原理性分析等。实际上,时事性评论和原理性分析难以明确区分,一般而言,前者包含后者,而后者是前者的反映。不过,章士钊和张东荪更关心、更擅长的,是为提出中国应追求怎样的政治形态而做原理性探讨。
章士钊和张东荪作为政论家,并非孤立于社会而独自思考和构建其政治观点,而是努力吸收国外政治学及法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时,章士钊自称“记者”或“哲学家”,而张东荪则自称“第三者”或“政治评论家”。他们将撰述和发表政论视作本分,并对自己尽此本分深感自豪。本书将自称“记者”、“哲学家”、“第三者”、“政治评论家”的章士钊和张东荪称作“政论家”,并探讨他们作为政论家是如何自我定位的。
既有研究已有明示,中国近现代发表政论者绝非仅此二人。早在1870年代初以后,商人、买办、洋务官僚等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们曾陆续在中国各主要城市创办和发行报纸,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政论家的矜持:章士钊、张东荪政治思想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