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王向阳著.—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雅活书系) ISBN 978-7-5495-9972-1
Ⅰ.①手… Ⅱ.①王… Ⅲ.①散文集-中国-当 代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7)第172933 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中华路22号 邮政编码:541001 )
出版人:张艺兵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 mm ×1 240 mm 1/32
印张:10.375 图:58 幅 字数:180 千字
2017 年8 月第1 版 2017 年8 月第1 次印刷
定价:48.00元
目录
版权信息
回溯故乡的小路(代序)
匠 作
石 匠
泥水匠
木 匠
箍桶匠
解 匠
花 匠
漆 匠
篾 匠
铁 匠
白铁匠
镴 匠
铜 匠
银 匠
弹 匠
染 匠
瓦 匠
棕 匠
钉秤匠
裁 缝
砌灶头
加 工
打笠帽
打 扇
烧石灰
烧 炭
腌火腿
烧烧酒
索 面
做豆腐
捞豆腐皮
打白糖
爆米花
服 务
补缸·补碗·补锅
修伞·补鞋
修钢笔
杀 猪
杀 牛
阉 猪
牵公猪
牙 郎
剃 头
接 生
做 媒
收拾老人
牙 医
巫婆神汉
看 相
算 命
看风水
文 娱
写 对
刻 印
錾 字
画 像
说大书
说小锣书
琴锣说唱
唱新闻
杂 耍
鸡毛兑糖
卖小鸡
贩 树
养 蜂
撑 排
挑 脚
回溯故乡的小路(代序)
这些年,当我回到故乡,在田间小径行走,四面鸟语鸣啾,野草蓬勃,然而村庄却难掩寂寞。记忆里头乡村的生活场景,那些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的人,那些携带刨子、锯子、斧头、墨斗的木匠,那些在秋天水稻收割前缝补竹簟的篾匠,那些在农闲时节的晒场上声情并茂哼唱道情和说书的人,那些过年前挥舞剃刀忙得不可开交的剃头匠,都不知道哪里去了。村道上空空荡荡,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中国的乡村,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代发展的列车滚滚向前,所有人都在拼命向前奔跑,许多事物就被抛在了身后。传统中国里的人情与手工,以及由此产生的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如同渐渐漫漶模糊的风景,越来越远,直至消逝不见。
每一个曾在村庄里行走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
王向阳先生和我一样,从乡村道上走出来,走进了城市。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反复折腾的七十年代,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走进了高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可以说,他完整地目睹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他是两栖人,一脚踩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浙江浦江郑宅,另一脚踩在日新月异的都市杭州,他身心徘徊,两地游走,更能体会社会变革潮流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与人潮的流转;此外,他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又兼是资深媒体人,心中自有一份道义,肩上更有一份担当。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份道义与担当,让他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那渐渐消逝的一幕幕图景。
那些生活图景,不仅是王向阳自己的生活,过去的记忆,更是一页页历史,一道道文化。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是为过去,而是为未来。
少年时,我们都在逃离,拼命朝前赶;中年后,我们开始回归,开始关注内心。王向阳年过不惑之后,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出国移民,他却想回家了,回到精神的故乡与物质的故乡。这些年,王向阳先后写出了《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乡愁中国》等好几本书,可以说,他的写作,是为自己铺一条回乡的道路。
王向阳的语言平实无华,甚至有些拙朴,读他的文字,如与乡野山邻饮酒对谈,散落的人物与旧事,经他一一拾掇起来,乡间的泥土气息、俚俗气息、庄稼气息,就在文字里弥漫出来,沉实而内敛,让人读了安稳踏实。在这本书里,王向阳写着一个个匠人的故事。这些年里,书写匠人的图书、影像作品也很多,有的着眼于呈现匠人令人赞叹的技艺,有的注重挖掘其执着坚韧的匠心,有的则致力于搭建传统匠人与现代商业之间的桥梁,而王向阳这一本,则是在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
我的朋友草白,写过一篇文章《劳动者不知所终》,她在文中说:“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是的,他们是一个个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是瓦匠、棕匠、钉秤匠,他们是烧烧酒、烧炭、做豆腐的,他们是一个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一个个面容模糊的普通人。那时候没有“非遗”,他们只是自己生活的缔造者。他们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身后留下一行浅浅的足迹。
现在,王向阳循着这些浅浅的足迹回溯故乡。他的内心踏实又丰富。他拨开纷乱的人潮,穿过寂然的荒野,走上那条宁静又温暖的小路。
是为序。
周华诚
二〇一六年立夏,杭州
匠 作
石 匠
小时候,新居落成,宴请工匠,石匠当仁不让坐酒席的上横头,其次泥水匠,再次木匠,有“木匠让泥水,泥水让石匠”的说法。为什么石匠在百工中高人一筹呢?这是用血汗换来的。他们终年与“石头老虎”打交道,极易受伤,轻则流血,重则断骨,以致丧命,因而有一句“学得一个石匠出,血干也要晒三斤”的俗谚。
为此,石匠劳作时全神贯注,不苟言笑,久而久之,形成沉默寡言的职业习惯。每天早上,他们吃过早饭,背着工具,来到石宕,低头干活,不许说笑,直到下午才能开口。有的年轻石匠耐不住寂寞,多说两句,老石匠就劈头盖脸地骂过来:“嘴巴好像屁股!这是在哪里?”
石匠还有近乎苛刻的忌讳,在采石的时候,不能说“肉”,因为石头碰到肉,肯定出事故。曾经有一个采石的小工不懂行规,随口说了一句:“老板,今天买块肉吃吃。”石匠当天就不出工了。
常年在石宕里采石,风吹雨淋,烈日曝晒,石匠戴不住口罩,任凭漫天飞扬的石粉吸进肺里,沉积体内,天长日久,易得职业病——石肺,又称矽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家乡的医疗条件差,石匠大多只活到三四十岁,活过五十岁就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