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思和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代表性著作有《陈思和自选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巴金图传》《中国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等。曾在日本早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波恩大学以及香港岭南大学等担任访问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陈思和 卷
陈思和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思和卷/陈思和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ISBN 978-7-303-11038-4
Ⅰ.①当… Ⅱ.①陈… Ⅲ.①当代文学-文学评论-中国-文集 Ⅳ.I206.7-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93886号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cn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 刷:
装 订: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55mm×235mm
印 张:28
字 数: 千字
版 次:2010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2.00元
策划编辑:马佩林 责任编辑:马佩林
美术编辑:毛佳装 帧 设 计:荆棘设计
责任校对:李菡责 任 印 制:李 丽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权举报电话:010-58800697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0825
自 序
回顾起来,我的学术道路大致有三个方向:从巴金、胡风等传记研究进入以鲁迅为核心的新文学传统的研究,着眼于现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和实践道路的探索;从新文学整体观进入重写文学史、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潜在写作等一系列文学史理论创新的探索,梳理我们的学术传统和学科建设;从当下文学的批评实践出发,探索文学批评参与和推动创作的可能性。如果说,第一个方向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追求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和行为立场,第二个方向是建立知识分子的工作岗位和学术目标,那么,第三个方向则是对于一种事功的可能性的摸索,它既是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描述,也是我们改变当下处境的可能性的摸索。
这三个方向不是我事先策划好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根据外界条件和内心需要而逐步形成、渐渐明了的;这三个方向也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它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行为整体。第一个方向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或者理想,它同时也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被融会于后面两个方向;第二个方向不仅仅是孤立的学理的学术研究,它立足于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是因为既定的文学史的陈腐观念及其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化以及时尚包装化在今天某些领域还产生着威胁性和欺骗性的作用,指归仍是在于当下的批判;第三个方向虽然是直接面对当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其批评精神中自然也贯穿了前两个方向的宗旨。这样的批评,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始终将批评者理想中的“应当怎么样”放入具体的批评分析中,希望批评成为一种实践,以求改变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中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有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指出过,“文化大革命”后三十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道路,经过了长期的社会化的实践后,现在渐渐地归入学院的体制,形成所谓“学院批评”,与宣传部门的意识形态化的批评和媒体介入文学以后出现的娱乐化的媒体批评构成了新的鼎足势态。文学批评与社会生活、文学创作之间形成了正在进行时态的互动关系,但它的产生流程不是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线性时间的实践;而是社会生活作为前提的客观世界刺激或者触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工作者的主观意识,社会生活作为第一性的因素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同时发生作用。文学批评的形成,在时间上往往滞后于文学创作,它需要借助文学创作文本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但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研究,力图将作家运用形象思维而创作的文学文本转化为理论形态,努力梳理作家还不甚明了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加入了批评者的主观因素。如果这种加入使文学创作的意义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扩大了艺术创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那么,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实际上非但没有滞后于创作,反而可能提升或者深化了创作,走到了创作的前面。这时候,文学批评也可能对创作(就整体而言)产生某些指导性的积极的意义。
在今天的文学评论领域,意识形态的宣教化与媒体的娱乐化两者互相利用,亲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媒体主流批评的势态,学院批评的社会影响正在日益缩小。但是学院批评的优势在于讲台和教育。从文学史的经验而言,文学的传播和流传基本上是依靠两个渠道,一是社会流行的商业运作(即流行文化)的渠道;二是文学教育体制下的专业传授的渠道。两条渠道不是平分秋色各起作用的。流行文化本身具有瞬息万变的特性,所有明星化、娱乐化的文学传播都只能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进行,而文学教育是一种历史选择,它通过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堂传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学术阐述,通过文学文本逐渐包容各个时代的经验从而达到经典化,形成了与时代并行不悖的自身的传统和传承形式,这是严肃的也是纯粹的选择,本质上说,学院批评是一种“说不”的淘汰机制和优生机制,它的使命就是在喧嚣的流行大潮中努力分辨出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且把它发扬和保存下去。
在当前鼎足而立的批评格局里,学院批评与其他两种批评不是相互隔绝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院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整个国家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灌输是学院的任务之一,产生于其间的学术批评不可能完全避开这种影响;同样的理由,媒体批评也借助学院这一空间进行渗透,学院批评或者身在学院的批评家,也不可能拒绝这一切渗透。同样,学院批评也利用体制来开展自身的学术活动,以求得更多的资源;学院派的批评家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思和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