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成因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建院虽然只有十余年,但院内新闻系、中文系和艺术系所属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前身中原大学1948年建校之初就开办的,后因院系调整中断,但从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出版《文心雕龙讲疏》开始其学者生涯,到当代学者古远清教授影响遍及海内外的台港文学研究,本校人文学科的研究可谓薪火相传、积淀丰赡。
1997年,学校重新开办新闻学专业,创建新闻系,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组建。近年来,在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文系和艺术系相继在2007年和2008年成立,人文学科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了检阅本院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实绩,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我们将继续编辑出版本院教师系列学术论著“文澜学术文库”丛书。
丛书以“文澜”命名,一是表达我们对老校长范文澜先生的景仰和怀念,二是希望以范文澜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学精神为楷模以自律自勉。
范文澜先生曾在书斋悬挂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种做学问的自律精神在今天更显得宝贵和具有现实意义。《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先生而立之年根据在南开大学的讲稿整理完成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国学大师梁启超为之作序:“展卷诵读,知其征证详核,考据精审,于训诂义理,皆多所发明,荟萃通人之说而折中之,使义无不明,句无不达。是非特嘉惠于今世学子,而实大有勋劳于舍人也。”学术研究之意义与价值,贵在传承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范文澜先生之《文心雕龙讲疏》后又经多次修订,改名《文心雕龙注》以传世,作者有着严谨的学风、精益求精的精神,实为吾辈楷模。正因如此,其著作乃成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集旧注之大成、开新世纪之先河的里程碑式的巨著。
先贤已逝,风范长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是为序。
胡德才
2015年7月6日于武汉
内容摘要
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晚年奉献给社会的伟大力作是五卷本《随想录》,此书字里行间充满着这位百岁文豪的忏悔意识和自省情怀,亦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法国作家卢梭创作的《忏悔录》被誉为“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照亮西方启蒙征程。巴金的《随想录》忏悔意识渊源:中西方忏悔意识流播。《随想录》忏悔意识表现即自我解剖与自我反省。《随想录》忏悔意识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重新找回国人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巴金因《随想录》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随想录》被学界认定为中国的“忏悔录”典型代表作。《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了两个价值:《随想录》被视为中国文艺气象变迁的“晴雨表”、中国文艺战线上高悬的“明镜”。
《随想录》忏悔意识传播途径:“说真话”。巴金《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讲真话”是对“文革”弥天大谎的一种极大反拨。中国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中华民族自视残缺、同时自立的最好途径。
1958年的中国在极“左”思潮支配下,“大鸣”“大放”,进而进入“大跃进”时期。文艺界紧跟时代“步伐”,倡导“文艺也有试验田”,“工农文章遍天下”,大力高呼“政治标准第一”的口号。在政治高压之下,说假话、说空话成风。此风更进一步就演变为“文革”这场大骗局。医治“文革”浩劫的良方是“讲真话”。但它却遭到各种极“左”势力的围攻,它痛斥当下社会颓废风气。“讲真话”筑起了一座劫难的纪念碑,揭穿“文化大革命”弥天大谎的大骗局,折射出思想的光辉。
巴金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概括为两个层面:“奴在身者”与“奴在心者”。他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充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巴金年轻时代具有赎罪意识;儒家思想重视“内圣”与“反省”;卢梭的《忏悔录》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影响着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随想录》问世后褒贬不一,激烈交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汇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洪流。《随想录》作为“灵魂的呼号”,呼啸于天地间,遗响于中华大地,经久而不衰。巴金的《随想录》被誉为中国的“忏悔录”。
“四害”横行时期,“牛棚”林立,像巴金一样的大批优秀文艺人士由人变成了“牛鬼”,进行劳动改造,更要思想改造,朗诵《毛主席语录》,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大毒草”,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饱受着“精神奴役的创伤”。“文革”期间,“长官意志”发挥到极致。无论“长官”提出多么荒谬的主张,都有人吹捧照办,从而大行其道。“长官意志”就是法律,中国宪法形同一纸空文。一纸“勒令”就可以无情剥夺知识分子创作、艺术、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在“长官意志”的声威下,催生出“精神奴隶”。知识分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任由造反派奴役而不敢反抗,这是“奴在心者”的表现。巴金延续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呼吁大反封建主义。这是思想解放运动浪潮中掀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86年8月巴金创作《怀念胡风》,解剖自己的心灵,还清欠下的感情债。《怀念胡风》作为一百五十篇《随想录》的压卷之作,显示出老作家对“胡风问题”的严肃谨慎,标志着中国文艺春天的正式到来。
《随想录》被誉为中国的“忏悔录”。问世后虽受到极“左”思潮攻击,但更受到国人广泛的赞颂。它掀起了一场反思“文革”教训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针对性地批判各种各样的极“左”思潮,延续了五四启蒙精神,进行改革时代新启蒙,拯救被“文革”肆意践踏的道德,为祖国的复兴而呐喊。《随想录》具有强烈的忏悔意识,通过老作家真诚的忏悔,来救赎人们的灵魂。文学救世,是巴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与良知的实践。文学巨匠冰心、曹禺、王蒙、冯骥才等大作家们给予了《随想录》高度评价;巴老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博士后导师陈思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系主任李存光教授等学者们从学理层面剖析《随想录》的传播影响力。
《随想录》 ............

书籍插图:
书籍《随想录》 - 插图1
书籍《随想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成因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