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通解+论语通解:习近平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论语通解;孔子家语通解
作 者:邹 憬 王盛元
特约编辑:刘文硕
目录
版权信息
论语通解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孔子家语通解
前言
相鲁
始诛
王言解
儒行解
问礼
五仪解
致思
三恕
好生
观周
辩政
六本
辩物
哀公问政
在厄
困誓
执辔
本命解
五刑解
刑政
辩乐解
问玉
本姓解
终记解
论语通解
前言
《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其主体内容在春秋后期已集成,后经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代代传授补充,逐渐形成现今看到的样子。一般认为,其在战国初期汇辑编纂成书,所以称“论”;又因多记录言谈,所以叫“语”。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到汉代出现了三个版本——今文《鲁论语》二十篇、今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三家篇次、文字多有不同,亦各有师承。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整合《鲁论语》和《齐论语》的内容为一本,号曰《张侯论》。由于他是汉成帝的老师,位高威盛,所以他整理的这个本子得以大行于世,现今《论语》也基本是东汉郑玄结合《张侯论》和古文《论语》后的传本。
关于《论语》的“经”典地位,则是一个不断“封神”的故事。《汉书·艺文志》承袭西汉末年成书的《七略》,虽将《论语》与《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一起著录在《六艺略》中,不过是作为传述经典的“传记”来看待。东汉年间刻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时,将《论语》和《孝经》囊括其中,从此《论语》开始具备了经典的地位。到晚唐时期,《论语》被列入经书,但不进入科举考试范围,所以地位仍旧不高。入宋,《论语》成为当时朝廷颁定的《十三经》之一,又经朱熹等人的推动(朱熹选入“四书”),遂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明清两代,皇帝、大儒、八股取士等因素合力,将《论语》的地位推到极致。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尊为“至圣”“素王”。
孔子祖先本宋国贵族,其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后人为避祸由宋奔鲁,遂定居在鲁国。到孔子父亲叔梁纥一代,已家世衰落。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鲁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孔子熏染其中,逐渐成长为闻名遐迩的知礼之人。
孔子在仕途上曾有过短暂辉煌,但总体来说却是不得意的。鲁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阳货作乱失败后叛鲁奔齐,孔子出仕,后升大司寇,主管司法,有相当实权。他想靠自己的职位实行“仁政”,却最终不为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所容,不得已离开鲁国,周游天下,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游历卫、陈、蔡、宋等国,经受许多困顿磨难后,孔子于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回到鲁国。之后,他便专心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并于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孔子将精力放在教育上。鲁定公初年,大夫季氏专鲁国之权,其家臣阳货又挟制季氏,国家处于“陪臣执国命”的状况,阳货极力劝孔子出仕,孔子不从,创办私学,从事平民教育事业。其后一生,即使在周游列国时,孔子的教育事业也从未停辍,有不少弟子折服其德行,跟随他终生,于是留下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业。
《论语》传承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现代的我们达不到宋朝宰相赵普那样高的水平,但是通过阅读、领会《论语》,我们能学到许多做人处世道理,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论语》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荡涤着人们的灵魂,塑造着人们的精神性格。历代先贤对《论语》和孔子的赞誉,已不需赘述,只要沉吟文字,细细品味,我们就能领略到圣人历久弥新的教诲和智慧,正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
关于本书
本书包括正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正文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注释重在字词释义、注音、用法这些方面;译文与注释配合,已注释部分在译文里常用意译,以求文字的流畅。另有发挥、不遵常规处,还请读者宽怀视之。
邹憬
2012年10月
学而第一
一
子①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
乎!人不知而不愠④
,不亦君子⑤
乎!”
注释
①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同“悦”。心情愉快。
③乐:高兴的样子,表现出来的快乐。
④愠:怨恨。
⑤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过后,能经常温习一番,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二
有子①
曰:“其为人也孝弟②
,而好犯上者,鲜③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33岁。
②孝弟:孝,指对待父母要孝顺。
弟,通“悌”。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
⑤仁:即“人”。与:同“欤”。语气助词。
译文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好冒犯上级的人是极为少有的;不好冒犯上级,而好作乱的人从未有过。君子潜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确立了,道自然也就产生了。孝悌一类的规范,实为做人的根本所在。”
三
子曰:“巧言令色①
,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和善的面貌。
译文
孔子说:“一个花言巧语貌似和善的人,其仁爱是微乎其微的。”
四
曾子①
曰:“吾日三省②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
乎?传④
不习⑤
乎?”
注释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通解:习近平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