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术概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上 编
东方学术概观
《东方学术概观》初草约两万字,着笔大约在十数年乃至二十年前。今从箧中检出审视,觉其文笔软弱无力,盖亦识力不足之征。1975年《人心与人生》一书写出后,决计从新改作。在《人心与人生》第十三章既提出有“东西学术分途之说”,今作即根据之,分就东方三家——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各有所阐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之学者识得其途径而止,实以自己学识浅薄,所能为者亦止于如此也。
1975年7月漱溟记
第一章 绪 论
学术出自人类的智慧而育成于社会交流之上。所谓人类智慧者非他,人心内蕴之自觉是已。凡用心在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者运用感官探索之时,必留有印象于衷怀自觉中,先后多次较量,乃悟得其相关规律,从而步步深入焉。然一人经验有限,更赖彼此交流,先后传递修正,由小道而蔚成大观。总之,从乎自觉便有一切创造进步,没有自觉——自觉昏昧疏失——则一切忽略过去,一事无成。
尝见杂技团演走钢丝者,钢丝既细且圆柔游荡,而演者步履其上,往返周旋如履平地,时而纵身一跃再跃,时而变换身姿,百无一失。此固久练习熟所致,然试问其初练时所以能求得其平衡之维持者,非从双脚末梢神经到大脑中枢,从大脑中枢到神经末梢,在每一动作细微感受上如是稳贴,如是不稳贴,自己摸索之揣量之,经过多次体验矫正而后得之乎?其间固赖有师傅指教,然自己不操练则师傅所指点,又如何懂得?一切窍要隐默地蓄在自心,除一同练习之伙伴彼此可互相印证外,无可语人。从初学到功夫成熟,全身各个环节都在参预其事,而一切一切要在此心自觉中。难道不是吗?
上举走钢丝之例,从乎东西学术分途之论,其运用人心的自觉性能而发挥之,颇与中土道家致力在身内体认者为近,而与西洋科学家考察外在事物者不同路。此在学术分类上应属艺术一方面,归入第三类(后详)。
言乎学术所由产生以至其发展流播广远,似端在其应付人类生活需要;即是说:人生有什么问题便产生什么学术。然切莫狭隘来看需要。人类走理智生活之路,在知行关系上,生命之所着重即从行而移于知。为知而求知,不必为其有何用处,虽然到后来总是大有用处的。西洋科学发达正在此。反之,中国人务实用,科学就萎枯了。[1]
人类求生存有资于身外之物,头脑心思一般地总是向外用去,解决其生活所需物资问题。此问题我说为人生第一问题。
第一问题者,人对物的问题也。人的头脑心思为此而用,则其势所产生而发达的学术主要便在此一方面,近代西洋是其显例。在第一问题之下,从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着社会向前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阐说的社会发展史。社会发展端在分工,是有阶级分化,而终归于消泯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生活便从第一问题转入性质不同的第二问题。第二问题者,人对人的问题也。此时信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乃始脱离动物界而为自然界真正的自觉的主宰;而其主要问题却转在人与人如何得以和衷共济,彼此无忤。一向多为对外物的认识利用的学术,却疏忽于认识人类自己者,将不能不反躬以求体认此身此心而得其善自调理涵养之道。学术界风尚将一变,而学术途径别辟,无可疑也。
在第二问题愈来愈得到解决之下,人类生活自将大不同于今天纷争斗殴的世界,殆吾古人所称大同之世、太平之世者。然其生活境界遂为优美尽善矣乎?否,不然!正在如此生活中,客观条件更无任何问题存在,人们乃始于烦恼在自身,初不在外,大有觉悟认识,而求解脱此生来不自由之生命焉。人生从第二问题于是转入第三问题,而出世之学将为人所讲求,又无可疑也。
人生问题在转变,心思集中的对象在转变,则学术内容和途径必且随之以变。在第一问题之下,人类将成就其第一期的学术文化,在第二问题之下,人类将成就其第二期的学术文化,在第三问题之下,人类将成就其第三期的学术文化。
然而性质上属于第二期的儒家之学,性质上属于第三期的佛家之学,性质上介于第二期与第三期之间的中国道家之学和印度的瑜伽学,却远在古中国古印度分别出现了。我故五十多年来提出并坚持中国印度各为人类文化早熟之说。
当前世界大势盖临于人生第一问题下成就其第一期学术文化之末期,虽学术思想转变在望,犹且有待于形势之变。往昔中国文化造就过早地倾向于第二期生活,乃大大缺略于第一期之所应有。百多年来既迫于环境大势,不能不崇尚西学。在摹仿外国大学教育中,东方三家之学各作为一种哲学来讲,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吾今为此书,诚有所不容己。
哲学在古希腊所谓爱智之学,综合万象,冥想深思,时或益人神智,是其可贵之一面。然不过萦回于头脑,出入乎口耳之间,盖不越乎佛家所讥为戏论者。哲学是在第一问题下西方人从古便习于向外看世界而产生出来的。就外在之一事一物冷静地观察之测验之,是可以踏实深入步步前进,成就出各门科学的。然就宇宙万象综合而设想,则亦只在设想中思索而已,无把捉测验之可施。于是所谓哲学者落于人各持一说有必然矣。在第一期文化中学术的内容和途径,其长短得失只能如此,不足怪也。
学术原是吾人赖以解决问题的,就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术,而不同的学术则走着不同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治学方法。人类文化转入第二期,问题既从人对物者转移在人对人,首先得要认识人类自己——在自家生活上体认生命——则一向两眼向外冷静地观测一事一物的科学方法固不适用,广泛地设想宇宙之大的那些哲学思维亦岂适合?苟不切己反省,时时改过自新,从自己再体察人情来解决社会问题,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此就儒家修身之学而说,其它两家亦可借以推见其概(容后详之)。总之,此三家者,其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同于科学家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而不同于哲学家之空想一番。
此三家者非不各有其哲学也,但其哲学要不过从其功夫实践中所得之副产物,大不同乎西方人之为哲学而哲学耳。人莫不有其人生观,三家之学原各起自其起初的人生观,及其深造于学,还以成功其最后之人生观,凡此者固不妨皆称之曰哲学。
所亟当注意者,乃在问题性质根本不同,求学动机不相同,则其为学所从入手及其途径便混同不得。在第一问题下为外在事物的观察测验,自宜以冷静地客观出之。第二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之来,却必反躬自省,勤求己过,不能两眼向外看。当此时也,人生向上之志不立,儒家之学即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东方学术概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