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_在已知与未知之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上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论题
第1章 货币危机理论:基本框架及其均衡分析
第2章 货币危机理论:新框架与新论题
第3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个系统性诠释
中篇 国际贸易论题
第4章 比较优势理论:一个数理扩展
第5章 企业为什么要出口:国际贸易研究新视点
第6章 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从实证而理论的发展
下篇 技术转移与投资流动论题
第7章 人力资本与适宜技术:国际技术流动新视野
第8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经济利益:理论溯源
第1章 货币危机理论:基本框架及其均衡分析
1.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即在世界经济进入后冷战时代的第一个十年,货币危机一度出现蔓延势头。先是EMS(欧洲货币体系)危机(EMS启动于1979年3月,属于一种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其运行基于两个支点,分别为“货币篮子” 即欧洲货币单位(ECU),以及所谓“格子体系”,即有管理的汇率制度。EMS危机发生于1992年9月,主要表现为弱势货币对强势货币德国马克汇率的大幅度下跌,迫使央行利率大幅度调整。危机先后袭击了意大利里拉、英国镑,曾迫使英格兰银行在一天之内三次调高基础利率。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及后来欧元的诞生。),后是刚刚启动的NAFT(北美自由贸易区)重要成员墨西哥比索危机,最后是东亚NIES(新兴工业化经济)危机。最后这场危机的规模以及波及范围更大,在许多国家不仅属于货币危机,而且有着明显的金融危机特性,并且波及俄罗斯这样的大的转型经济实体。虽然这些系列危机与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引发的货币危机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就其蔓延规模及对所冲击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破坏程度而言,却要大得多。由此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货币危机成因及其预防措施等现实而紧迫的论题上。正是这种关注,催生了货币危机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般认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货币危机理论的提出与成型不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保罗·克鲁格曼(BKrugman)的一篇文章联系在一起。1979年,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有关国际收支危机的文章,即《国际收支平衡危机模型》(A Model of Balance ofpayments Crises),引发了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这种讨论迄今已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国际经济学研究者一般将其划分为两代(generation)(有关货币危机理论的断代问题,国内外理论曾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外大体上为两代论与三代论两种观点,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相通的;国内分类一度比较混乱,甚至出现了五代论、六代论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始接轨,国内普遍接受了三代论,这显然受了克鲁格曼(2001)的影响。笔者则比较倾向于两代论的观点,原因在于:在三代论框架下,与前两代相比,所谓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更像一个大杂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乏前两代理论那样较为统一的分析框架;仔细梳理理论脉络便不难发现,所谓的第三代理论,实际上就是第二代理论的Obstfeld框架沿着各个方向上的拓展与深化而已,正如第一代理论中的Krugman-Flood-Garber框架被同样沿着多个方向拓展一样(参见Sutherland,1994)。)。
其中第一代以所谓“机械的政府”为假定,以单一均衡的国际收支账户为分析框架;第二代以所谓“理性政府”为假定,以多重均衡的最优化理论为分析框架。两代理论之间的最大变化,在于对于货币危机特性的认知上:在第一代理论中,货币危机只是作为事后结果来处理;在第二代危机理论中,货币危机被作为某种具有自我实现趋向的现象来处理。相对比而言,前者形成的K-F-G模型(Krugman-Flood-Garber)逻辑简洁,结论清晰,但忽略了政府决策行为逻辑中的理性因素及其影响;后者形成的奥布斯费尔德(Maurice Obstfeld)框架虽然建模逻辑更为严谨而贴近现实,但其结论却因多重均衡问题的出现而显得有些难以捉摸,这个框架下的多重均衡与危机的自我实现性,实际上削弱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近年来,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发散趋势。其中对于危机根源及其机理的探询,吸引了不少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全局博弈(Global Game)理论”框架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分支相比,这个分支理论变量抽象,研究方法前沿,但实证分析比较薄弱。然而不得不承认,正是此种特色赋予该理论以较大的扩展空间,这一点在近一两年逐渐显现出来:抽象变量的逐渐具体化,不仅促成了众多专业数据库的设立,推动了这个分支实证研究的发展(例如Bannier(2004)对墨西哥危机,prati和Sbracia(2002)对东亚危机的实证研究。),而且使货币危机理论得以实验,因而使经济学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例如heinemann,Nagel和Ockenfels(2002)对于外汇市场投机者间行为协调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与此同时,博弈论的方法论赋予这个分支以整合货币危机及其周边理论的某种能力。(例如Angeletos和Werning(2004,2005)对于银行危机的Grossman-Stiglitz模型和货币危机的Morris-Shin框架所进行的整合。)
历史地看,虽然在著名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推论中就可以寻觅到关于货币危机洞察的影子(劣币驱逐良币蕴含着这样一种货币资产组合逻辑: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持有良币头寸,而出售劣币头寸;如若将此逻辑当中“良币”与“劣币”分别视为两种不同的国别货币,则这正是货币危机理论分析中汇率投机攻击行为的基本决策逻辑!所以可以说格雷欣法则中蕴含着货币危机理论分析的基本思维。),但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货币危机理论的成型比之许多其他货币金融理论来要晚得多。前已提及,国际经济学界将这个理论奠基的殊荣给了克鲁格曼。在那篇具有很强前瞻性的文章中,克鲁格曼认为,货币危机是由政府及货币当局所推行的多项政策间的非一致性(或称之为非协调性)所引致的。具体来说,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基本面状况不断恶化,从而 ............

书籍插图:
书籍《国际经济学_在已知与未知之间》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际经济学_在已知与未知之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