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11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封面文章
长远规划 综合利用 整体申遗 大运河的利与弊
挖出一条水道 搞垮一个王朝 政治美学家爱折腾
城市革命与商业信用 运河引发的连锁反应
黄金水道荣光渐失 明帝国的脐带 清帝国的权杖
成也官员,败也官员 既得利益者终结漕运
运河飘来的元明清文学
《金瓶梅》带你走进一个辉煌的临清
激活财富渴望 城市,因漕运而繁华
从漕帮到青帮 运河上水手的生存之路
话题
唐老鸭 平凡人的坚持与梦想
中国古代的秘书政治
申遗,以食物之名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成历史
开发荒地 建设西贡 明清华人在越南
专栏
将军命运的转变
公文革命靠“电击”
收门票的花园别墅
我们浪费了一生
专题
莎士比亚的银幕继承者们
尚武
一战人海战术预演 日俄血斗旅顺
人物
蓝天野:戏,画,人生
唯物
解密拍场风向标 天禄琳琅与石渠宝笈骗了乾隆
刘文西 十年黄土 一代宗师
视听
美剧,看上去很美
视野
重新发现宋朝
读书
说书人唐德刚
闹剧背后的真实历史
年历
情迷戛纳
捷克1968
书情
题库
长远规划 综合利用 整体申遗 大运河的利与弊
作 者:纪彭
  纵观世界历史,不乏伟大君主修建的宏伟工程。但没有哪项工程像中国的大运河这样,在时间上横跨十多个世纪,在空间上跨越十多个纬度,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超过十亿人口。
  这条纵贯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这条运河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带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疑问,《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了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研究者葛剑雄。
  国家人文历史(以下简称国历):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唐宋时期疏浚大运河,中国南北水运从无到有。整个中古时期,大运河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能否把它视为隋炀帝主持的国家公共工程?
  葛剑雄:首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确是最大的运河工程,并且这条运河维持时间很长,成为了左右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但是,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并且在很早之前我们就掌握了开凿运河的各种方法。
  第二,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说成是“公共工程”,并不准确。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眼光看待隋炀帝和他的大运河。比如,隋唐大运河必然是优先保证朝廷,也就是政府的需要,在此前提下,民间才能有限使用运河资源。所以,大运河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共工程。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工程,而是几个工程的总和。比如,开凿通往涿州的永济渠。这条运河的主要目的很明确,就是解决远征高句丽(朝鲜)军队的粮草运输问题,为北方的战争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通往扬州的通济渠就与战争无关,其目的主要是方便把江淮一带的粮食运往洛阳,进一步运往长安。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游江都的需要。在隋炀帝的意识里,这肯定是两个事情。
  国历:中国的首都从长安、洛阳,变为北京,大运河的终点也从偏西北变为偏东北。您怎样评价这些重要的变化?
  葛剑雄:从唐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到唐朝后期,关中几乎完全依靠江淮地区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实际上,隋朝已经出现了关中资源不足的情况。每当关中发生灾荒时,皇帝就带领文武百官和关中百姓,从长安到洛阳就食,也就是跑到洛阳吃饭。此时的关中已经养不起一个庞大的朝廷,这就必须从东南尤其是江淮地区调集粮食,供应中央。在主要依靠水运的古代,开凿一条通往首都的大运河就势在必行。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使得继续把长安定为首都成为可能,但是,如果运输被切断,就会引起巨大恐慌。唐朝末年,朱温迫使唐朝迁都洛阳,到宋朝,为了进一步缩短运输线,直接定都开封。
  在中国古代,除非你直接偏安江左。不然朝廷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么从富庶的东南地区把粮食、物资运输到首都。
  元朝把首都建在今天北京这个地方,从战略上讲是一种必然。元朝的大后方在蒙古高原,元朝的武力不能离这个大后方太远。因此,元朝统治者就必须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国历:京杭大运河开通,中国经济中心整体东移,一些城市随之消亡,另一些城市因此兴起。对于大运河两岸的老百姓来说,大运河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繁荣?
  葛剑雄:城市的兴衰当然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但是,大运河的主要功能还是保证京城以及边疆的粮食运输问题。因此,我们不要把大运河的其他功能夸大。很多人认为,有了运河,南北的人员、物资交流变得多么自由,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这是一种想象,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学者盲目地认为,大运河给南北的百姓带来多大方便,如何伟大。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大运河的运力必须优先保证漕运,漕运不结束,其他物资就不能运。只有等漕船走完,大运河才向老百姓开放。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由使用大运河,除非你私底下偷偷走。从现在留下的漕运记录分析,所有来往船只都需要过一道道关口,经过一道道检查。如果私带货物或私藏人员,就是犯罪。
  第二,大运河并不是一马平川。为什么山东运河在停止漕运后很快废弛了?原因就是山东比河北、江苏地势高,大运河行至山东境内必须经过一道道船闸,多次爬行。在没有马达、没有抽水机的古代,只能依靠人工。运输船进了船闸之后,要用人力拉纤把船硬拉上去,经过一道道船闸。这个过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还非常耗水。山东偏偏又是个缺水的地方,为此朝廷规定,只要漕船还没过,附近农民一滴水都不许用,偷用就是犯罪。
  这造成了运河周边地区农业荒废、老百姓生计困难,特别是碰到旱灾时,运河与民争水,激起民变的事情屡屡发生。
  第三,大运河两岸的繁荣是畸形的。在大运河上的几个主要基点,就有大批运河管理人员、维护运河的技术人员、民工,还有往来的船工,为了漕运配套的修船的、拉纤的、管船闸的,管水闸的,这些人当然要消费,特别是中上层人员,带动消费。同时,大运河上有来往的官员,进京赶考的举子,他们会带来很多公务消费。这就使得大运河两岸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繁荣,靠餐饮、住宿、妓院等奢 ............

书籍插图:
书籍《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11期》 - 插图1
书籍《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11期》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11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