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傅小平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ISBN 978-7-5495-8092-7
Ⅰ.①四… Ⅱ.①傅… Ⅲ.①文化-名人- 访问记-世界-现代 Ⅳ.①K825.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79800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中华路22号 邮政编码:541001 )
出版人:张艺兵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长沙鸿发印务实业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787 mm × 1 092 mm 1/16
印张:31.75 字数:420千字
2016年8月第1版 2016年8月第1次印刷
定价:58.00元
目录
版权信息
自 序
辑一
哈金:我哪有吴承恩那种才华
莫言:在生活中,有时我是一个旁观者
贾平凹:信不信,我没读过《百年孤独》
张贤亮:我从来不走套路
李锐:历史,万劫不复的此岸
辑二
张 炜:要清醒,要有一只不太糊涂的耳朵
张大春:我认为自己是个小作家
阿来:现在是不是太有点儿为文学而文学了?
苏童:别了,先锋的江湖
毕飞宇:书房里的时空关系令人沉醉
辑三
高尔泰: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
齐邦媛:连生死都超然,你还激越吗?
叶廷芳: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太聪明,太世故了!
金雁:说了不会白说
毛尖:退休吧,电影大腕们!
安妮宝贝:这不是我的时代
辑四
杨炼:别让你的诗沉沦为冷漠死寂的美
欧阳江河:我就是要表达反消费的美学诉求
芒克:现实再艰难,都不影响我内心的美好
黄灿然:真正的好诗人,第一件事就是放弃很多东西
李笠:通往优雅高贵的林间小路
后记
自 序
我在年少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里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一部写不完的长篇小说。我至今没能忘却这个梦,隐隐觉得,在内心深处,许是对写小说的不可救药的执念,还有为迟迟没能写出感到的亏欠,才使我像是循着某种命定的轨迹,不改初衷地走在对话访谈的路上,直到有了眼前的这本对话录。不过也好,如是应了杨炼先生“傅小平的文学对话,本身就是精彩的文学作品”的誉美之辞,这部汇合了二十一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对话集子,依然可视为我期待中的,对于写作执念的“拥抱之书”。
一
这本书的“第一页”是由张贤亮写下的,尽管我并没有把这篇对话放在第一页。我这么说,是因为张贤亮不只是打破了我对一般作家的固有印象,还洞开了我近乎第六感的某种感觉。他告诉我,一个作家原来可以这么说话,可以这样不走套路,你的思想和言说也可以不为任何东西拘囿,而是像不羁的灵魂一样自由。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触摸到采访他之前的紧张忐忑,还有采访结束后那种不可言喻的痛快和释然。
不久后,张贤亮来到上海,编辑部在外滩附近一个停有海盗船模型的酒屋里宴请了他。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听他漫无边际地神聊。印象中,他什么都谈,谈到了我有所耳闻的一切,也谈到了我闻所未闻的一切,却没有如我们所想的那样谈文学,谈小说。当时真想问问他,为什么不谈,却终究是没问。我想要我问了,他或许会反问我,为什么要谈。你说说,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而在他的反问里,其实已经包含了回答:文学就是一切,文学可以是文学之外的任何东西。
现在想来,张贤亮的不谈文学,很可能是因为他热爱文学。在大起大落的人生里,张贤亮变换了很多角色,他的文字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写作的挚爱。我曾问他为什么写作,他说就是好玩。我当时并不怎么理解,只有等到两年前张贤亮去世,《新民晚报》记者让我回忆与他接触的印象时才豁然醒悟——原来他说的好玩并不是玩世,而是一个人真正回到内心之后的真诚与纯粹,而好玩的背后,依然是深切而真挚的关怀。一如他的大俗,真正指向的是他的大雅,而在大俗的外衣下包含的是深刻的内涵。又如他的随性,其实不是随意,而更多是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敢于慨然自言“最有争议的作家”的那种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此刻,我又想起他在他兄弟的陪同下,沿着福州路熙熙攘攘的人行道渐行渐远,最后在拐角处消失的身影。在他离世后,我唯一能期望的是,如他这般的格调和境界,并没有在我们这个世上随风而逝。
二
翻开“下一页”,读到的是莫言。在这本对话录里,与莫言的对话,确是我继张贤亮之后做的“下一个”。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只要是跟他扯得上边的书,都不能不提他。我的不能不提,却不是因为他是莫言,而是因为他甚是可言。对他的采访告诉我,只要你保有真诚和善意,作家是听得见批评的,甚至是锐利的批评。其实,刚进报社不久,我就听编辑部同事做过一场“现场直播”,是我们一位记者在前方“阵地”第一时间发来的讯息,她目睹了莫言和一位知名评论家的交锋,最后这位前同事下了一个结论:你的一轱辘批评,也架不住莫言如黄河之水般奔腾不息的滔滔雄辩。你甭说当面批评莫言了,还是等着被他批评吧。想来是不经世事的懵懂,那时也没有多想,我所想的只是,既然读《蛙》读出了那么些“问题”,为什么就不能当着他的面问问他呢。话虽如此,在赶去采访时,心里还是直打鼓。现在想,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惟愿当时是准点到达他入住的房间,因为怕迟到,偏偏提前了太多时间,以至于我不得不来来回回地在走廊里踱步,等待的时间是如此漫长,眼前的路像是永远没个尽头。
说起来这是跟莫言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之后几年,我也在其他场合远远地见过他几次,不管他是一个人待着,还是被热心的读者簇拥着,我都没有再上前请教过。后来因为一些事找过他,他也帮忙,给他去过几次信,他都一一回复。不能不说,就我接触的感觉,莫言从里到外都透着为国内文坛少见的大家风范。这部分源于他的天性,同时也是修炼使然。
我记得我抛给他那么多会让一般作家感觉难堪的问题,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度地说:“要是出书前给我看看,就能避免一些问题了。”这是他的谦辞,但在他说的时候,却分明能让你感觉到他的真诚。不知当时是不是被这种真诚深深打动了,等走到大堂,我才想起把围巾落在了他的房间里,只好问他拿了钥匙回去拿,等我赶回大堂,他和他的责编依然在那里等着。第二天,他从上海回到北京,我自觉批评得过分,心有不安地给他发了短信表达歉意,他很快就回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