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的魅力_日本名歌赏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Copyright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distributed by any means, or stored in a database or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本书版权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独家所有。如未获得该社书面同意,书中任何部分之文字及图片,不得用任何方式抄袭、节录、翻印或存储利用于任何数据库及检索系统等。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No. 19 Xisanhuan Beilu
Beijing, China 100089
http://www.fltrp.com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和歌的魅力:日本名歌赏析/郑民钦编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
ISBN 978-7-5600-7495-5
Ⅰ.和… Ⅱ.郑… Ⅲ.和歌—文学欣赏—日本 Ⅳ.I313.0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057563号
出  版  人:于春迟
责任编辑:张俏岩
装帧设计:袁 璐
插  图:刘淙淙
出版发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社  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9号 (100089)
网  址:http://www.fltrp.com
版  次:2008年5月第1版 2008年5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00-7495-5
*  *  *
制售盗版必究 举报查实奖励
版权保护办公室举报电话:(010)88817519
前 言
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之一。从“记纪歌谣”(《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收录的歌谣合称“记纪歌谣”)的萌芽至《万叶集》定型的这种诗歌形式已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歌又有多种形态,以五七五七七共五个音节的三十一音的短歌为主,同时也包括长歌、旋头歌等,经过漫长历史的淘汰,短歌几乎已经成为和歌的特定形式。本书中的和歌指的也是短歌。
所谓“和歌”,一般理解为“大和的歌”,即“日本的歌”。从和歌的诞生过程来看,和歌是生长在日本民族土壌中的文学,这一点毋庸置疑。它是日本历史、风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在文学上的結晶,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诗化。
和一切文学形式的诞生一祥,和歌亦始于民间,它直接的根源是歌谣,“记纪歌谣”是和歌文学的萌芽时期。从非定型的歌谣中脱胎出短歌的形式,也就是说和歌的产生意味着定型诗的成立。作为古代韵文的表现载体,世纪中叶和歌的形式巳经确立。
从古代歌谣向万叶和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口头文艺向文字文艺发展的历史,这标志着诗歌显示出从集体性向个人性、从平民性向贵族性的转移倾向。《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和歌这种日本民族文学形式的发展在奈良时代进人了一个高峰,诞生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和歌。《万叶集》成书于8世纪,年代、编者均不详,传说大伴家持为最后的编纂者之一。该书收有4世纪至8世纪的400多年间的长歌、短歌等4500多首,全部借用汉字按日语的发音标记,按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类。杂歌包括四季景物、行幸、游宴、旅行、酬和等题材;相闻表达感情的相互传递,多指男女恋歌;挽歌乃悼亡追思之歌。作者从天皇至走卒贩夫,十分广泛。《万叶集》歌风雄浑豪放,质朴率真,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日本古代社会,体现当时的社会理念和民族精神。《万叶集》作为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祥,熠熠生辉。
10世纪初成书的《古今集》是日本第一部敕选和歌集,有纪贯之作的假名序和纪淑望作的真名序,两序内容基本相同,论述和歌的起源、发展、本质、种类,品评歌人,提出审美标准等,属于比较系统的和歌理论。两序之中,应该说假名序更能代表编者的思想,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主流歌坛对和歌本质的认识。纪贯之的序是第一篇用日文写的序。从《古今集》开始,至后花园天皇时代的《新续古今集》,日本共编纂有21部敕撰和歌集,作为日本民族诗歌的和歌终于取代汉诗成为歌坛的传统主流。纪贯之的假名序从起源、性质、题材、内容、风韵、构思、手法、语言、评论等方面对和歌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和歌理论体系雏型。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先进的文学理论,所以和歌理论在许多方面借助于我国的诗歌理论。
由于《古今集》的问世,重新振兴起来的和歌取代汉诗文,占据了文坛。和歌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是贵族社会交际时表示风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约一百年间,和歌基本上延续了《古今集》的风格,并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拾遗集》时代。这期间第二部敕选集《后撰和歌集》成书,它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开始出现和歌物语化的傾向,可以说是构成了日本当时日常生活的画巻。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其高度浓缩凝炼的语言组合,既反映出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強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意象,融铸出一种意境幽远深邃的世界,或者塑造出某种形象。近世之前的日本文学理论几乎全部都是和歌理论,和歌美学在近世以前就已经形成体系,在中世文艺美学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力量追求高雅。然而进人商人社会以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为适应商人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俳谐,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向传统和歌美学提出挑战,以近于卑俗的语言摧毁固有的“象牙之塔”的精神世界。其势之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和歌,影响着人数大大超过歌人的广大的俳谐作者。后来俳谐发展到松尾芭蕉的时代,在继承和歌审美理念的基础上创立 ............

书籍插图:
书籍《和歌的魅力_日本名歌赏析》 - 插图1
书籍《和歌的魅力_日本名歌赏析》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和歌的魅力_日本名歌赏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