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理论_批判性的质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英文版前言
《后现代理论》导读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探源
1.对后现代概念的考古
2.法国景况: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理论
(1)后结构主义批判
(2)后现代转向
3.批判理论与后现代挑战
第二章 福柯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1.后现代观点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1)考古学与非连续性
(2)尼采与系谱学
2.权力/知识/主体性:福柯的后现代分析
3.统治与抵抗:福柯的政治片断
(1)后—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的策略:系谱学政治
(2)伦理学与自我技术
4.福柯的观点:一些批判性评论
第三章 德勒兹与加塔利:分裂,游牧者,块茎
1.德勒兹眼中的尼采
2.反俄狄甫斯:精神分析、资本主义和规范化
(1)欲望、现代性与分裂分析
(2)微观欲望政治
3.后现代的《千高原》!
4.对无政治躯体的几点批评性意见
第四章 走向后现代性的博德里拉
1.探索现代性
(1)从符号社会到生产主义社会
(2)符号交换、微观政治及文化革命
2.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1)神圣的三位一体:类象、内爆及超现实
(2)博德里拉与福柯之比较
3.后现代性、形而上学及后政治
(1)形而上学转向:80年代的博德里拉
(2)历史的终结
(3)困境与盲点
第五章 利奥塔与后现代游戏
1.追随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漂流:早期著作
(1)《话语,图像》
(2)利奥塔的尼采式漂流:《力比多经济学》和欲望政治
(3)多神教、公正游戏及后现代转向
2.《后现代状况》
3.徘徊于康德和后现代之间:《歧异》
4.后现代困境
(1)语言游戏、共识和差异拜物教
(2)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不足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政治后现代主义
1.杰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1)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
(2)认知图绘和文化政治
2.拉克劳与墨菲: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1)霸权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2)社会主义、激进民主及话语斗争
(3)超越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局限
3.后现代女性主义及认同与差异政治
第七章 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1.批判理论与现代性
2.阿多尔诺的原始形态的后现代理论
3.哈贝马斯与现代性
(1)现代性:一项未竟的事业
(2)哈贝马斯与后现代理论
4.兄弟之争:哈贝马斯与利奥塔之争
第八章 重建批判社会理论
1.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
2.后现代性、后工业社会及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
3.后现代政治:主体性、话语及唯美主义
4.理论、文化及政治:冲突模型
英文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英文版前言
一切皆支离破碎,所有的一致性均已不复存在。
——约翰·多恩
无物常存,无论是在我之外,还是在我之内,所有的只是永不停息的变化。我无从知道任何存在,甚至包括我自己。世间无物存在。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且什么也不是。世间唯有想象:它们是唯一的存在,它们以想象的方式认识自己……我本人也只是这些想象中的一种。
——费希特
不难看出,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乃是一个行将分娩的时代,一个向新纪元转变的时代……搅扰着既定秩序的无聊与烦躁,关于某种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蒙昧征兆,所有这一切都是变化即将来临的前奏。
——黑格尔
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如今都已被分离;娱乐同劳作分离,手段同目的分离,努力与报偿分离。人被永久地系绑在社会整体的某个独立而微小的片断之上,他自己也变得不过是个片断;日复一日地操弄着机器的齿轮,耳畔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噪音。
——席勒
在社会的脚下没有什么坚实的基础。不再有固定不变的事物……由此,人们在某种政体中看到了属于混沌现象的持续变迁性和不稳定性。我们从中获得存在的这个社会,乃是一个支离破碎、步履蹒跚、精疲力竭的社会,随时都有可能被一场不期而至的风暴所摧毁。
——埃·涂尔干
对于那些习惯于既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人来说,社会与文化的剧烈变化不啻是一场强烈的危机。曾一度稳固的社会秩序和思维模式的瓦解,常常会引发广泛的社会不协调感、破碎感、混乱和无序感。由此引发的反应常常表现为绝望的、悲观的、惊慌而且夸张的话语,并拼命地去寻找解决眼前危机的办法。
上面引用的多恩、费希特、黑格尔、席勒和涂尔干等人的话语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曾被体验为一场危机,需要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办法来解决那些已被人们认识到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就此而言,理论话语可以解读为对历史危机所作出的反应,对动荡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反应,以及对由先前稳定或熟悉的生活和思维模式的解体而引发的社会和知识骚乱的反应。新理论和新观念阐述了新的社会经验,因而,新兴话语的激增意味着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
60年代遍及西方的社会政治运动、新思潮和文化反叛,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战后那种众口一词地歌颂“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的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使人感觉到严密的、压迫性的现代社会正在遭到普遍的反叛。60年代的激进主义对现代社会结构、社会实践、文化及思维模式提出了怀疑。尽管这个时代的激进的政治运动最终烟消云散,未能如许多人当初所设想的那样,在1968年的骚乱事件之后继续掀起革命的巨澜,但是,发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迁和文化变迁却表明,与先前社会的决裂确实已经发生。媒体、电脑及新技术的爆炸、资本主义的重新调整、政治的激烈变动、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新的时空经验形式等等,让人们感觉到文化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因而,当前的后现代争论可以被部分地解释为是由“现代”社会组织模式的瓦解,以及新的、尽管尚不能清晰描绘的“后现代”世界的降临所引发的一系列持续且强烈的危机所引致的。从这一点看,M.福柯、G.德勒兹和F.加塔利,E.拉克劳、C.墨菲及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乃是在表述某种新的观点,借以描绘他们所谓的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状况,并发展新的理论模式、写作模式、主体性模式及政治模式。在本书中,我们将梳理并评估这些自诩为最新的理论和政治前卫、比激进更激进、比新更新、超激进的和超新的观点的贡献与局限。
尽管我们本书讨论的作者们各自发展着完全不同的方案,但是他们都批判了影响着现代社会理论、历史理论、政治理 ............

书籍插图:
书籍《后现代理论_批判性的质疑》 - 插图1
书籍《后现代理论_批判性的质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后现代理论_批判性的质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