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学讲坛·文学在思考什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封面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文学哲学:文学与哲学的融合
吴岳添
文学描绘世界,哲学解释世界,所以先有文学,后有哲学。古人相信世界由神主宰,对世界没有疑问,那是荷马史诗的时代。人一旦对世界产生怀疑,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就产生了解释世界的哲学。哲学虽然晚于文学,却决定着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文学必然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相适应,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作家所信仰的哲学观点。在哲学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里,甚至出现过直接反映哲学观点的文学作品,例如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哲理小说,以及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不过直到19世纪之前,文学的本意是人文知识,哲学则是智慧的同义词,哲人并非专指深思玄想的哲学家,而是泛指一切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的先贤。
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分类越来越细,逐渐明确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界限。斯达尔夫人在1800年发表的《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赋予了文学以现代的意义,开启了迄今已有两个世纪的文学时代。这个时代里的文学拥有广大的读者,哲学则相反地成了少数思考人类命运的哲学家的奥秘。人们往往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富于哲理,有的哲学著作也文采斐然,但是对这两门学科的界限却习以为常。直到1990年,法国文艺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1938— )的论著《文学在思考什么?——文学哲学的练习》,才对“文学与哲学的分割是否已经过时?”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舍雷是巴黎大学哲学教授,阿尔都塞学派的批评家。在结构主义批评流行的60年代,28岁的马舍雷独树一帜,以《文学生产原理》(1966)一书著称于世。他认为“创作”就是创造,是由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因此是一个属于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概念。但是西方现代社会里的人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所谓创作其实只是生产。也就是说,作家只能在社会历史限定的范围内,像工人一样加工业已存在的各种素材,生产出反映特定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一观点无疑受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和异化等理论的影响,所以他和戈尔德曼一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家。
在《文学在思考什么?》一书中,马舍雷从哲学角度解读文学经典,提出了“文学哲学”的概念,即以研究哲学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理清文本中将哲学和文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从中找到哲学意义上的真理,以此来摆脱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为了论证“文学哲学”的概念,马舍雷有意不按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历史的道路”,“在事物深处”,“一切都该消失”这三个题目,随机选择了九位经典作家的文本,其中不少还是被人们忽视或遗忘的作品。从萨德的《索多玛120天》(1784)到福柯的《雷蒙·鲁塞尔》(1963),它们恰恰贯穿了整个文学时代。
马舍雷是怎样从哲学角度去解读文学经典的呢?主要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家本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
斯达尔夫人(1766—1817)著有《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和《德意志论》(1810),也创作了一些爱情小说,因而被公认为文艺理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但是她的政治思想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却并未受到重视。当年斯达尔夫人被拿破仑驱逐出境来到德国,她以欣赏的目光创造了理想中的德意志,赞同跨越国界的世界性文化,马舍雷认为她在《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中讨论的文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民族身份、民族文化和文化交流的问题。她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外国美女”黛尔菲娜和柯丽娜,也就是她在小说中的代言人,从而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又如法国文学史上声名狼藉的色情作家萨德侯爵(1740—1814),他的小说长期被列为禁书,写于监狱中的《索多玛120天》更是以描写残暴的性虐狂行为而骇人听闻。其实萨德曾经积极参加法国大革命,甚至幻想建立共和国,他的小说中常有大段的哲学议论。《索多玛120天》是一部理论性的虚构作品,提出了许多涉及哲学、政治、宗教和伦理等重大问题的观点。例如,是自然导致了人的欲望,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因为人只有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幸福,在人人平等和不存在差别的地方,幸福永远不会存在;人的胃口越吃越大,坏事做得越多就越想做坏事等等,这些惊世骇俗的论点无疑属于哲学的范畴。
二、哲学家对作家的影响
乔治·桑(1804—1876)的小说《斯匹里底翁》是题献给她的密友、哲学家皮埃尔·勒鲁的,现在几乎已经被人遗忘。小说讲述的是意大利修道院长斯匹里底翁献身于思辨、科学和哲学研究,体现了勒鲁对天主教的否定,是勒鲁的哲学思想在小说中的移植。
福楼拜的小说《布瓦尔和白居谢》写布瓦尔和白居谢不厌其烦地研究各种学科,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人们普遍以为这是一本嘲笑蠢人的书。而马舍雷却认为他们一次次的努力和失败,正是体现了哲学家勒鲁赖以成名的“循环”理论。勒鲁认为我们利用种子、空气、土壤、水和肥料生产食物,然后将它们转换成粪便,再生产出新的食物,这就是大自然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建立的一种循环。在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安东尼看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后惊喜若狂,其实他进行探索的灵感就借自斯宾诺莎的哲学。
雷蒙·格诺(1903—1976)是位风格怪异的作家,他听过流亡法国的俄国哲学家科耶夫讲授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1947年根据讲义出版了署名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格诺还把科耶夫写进了自己的小说:《生命的星期天》里的瓦伦丁·布鲁就是科耶夫的化身,《吾友皮埃洛》中互相对抗的团结乐园与波尔德弗小教堂,在科耶夫的体系中分别对应于“此岸”和“彼岸”,因此必须参照科耶夫的哲学才能理解格诺的小说。
三、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分析雨果的《悲惨世界》的时候,马舍雷首先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处于社会底层的论述,同时阐明了“连载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来龙去脉,指出随着新的大众读者群的出现,大众已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名家文学讲坛·文学在思考什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