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今鉴_《群书治要》故事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 言
卷一 君德
圣王第一
贤君第二
暗主第三
尊贤第四
纳谏第五
卷二 臣行
尽忠第一
立节第二
守职第三
进谏第四
治民第五
戒贪第六
举贤第七
卷三 修身
知本第一
孝道第二
贵德第三
立信第四
窒欲第五
正身第六
积善第七
退隐第八
谦德第九
慎言第十
卷四 治国
治本第一
为政第二
爱民第三
风俗第四
赏罚第五
用法第六
将兵第七
灾祥第八
卷五 用人
知人第一
识人第二
尚贤第三
纳贤第四
择贤第五
任人第六
举孝廉第七
辨贤佞第八
卷六 女德
懿后良妃
亡国艳妻
前 言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命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从经、史、诸子百家著述中整理辑录历代帝王治国理政史料,撷取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的一部资政巨著。
根据《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唐太宗在读《群书治要》后,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见《全唐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群书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一书为唐太宗及其群臣创建“贞观盛世”的重要施政参考和智慧源泉。
然而,此书亡于唐末兵戎,所幸由日本遣唐使带至日本,成为日本天皇和臣子必读书,并开创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直到清朝时期才重新传回国内,然知者甚少。
《群书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总结,即“博而要”。书中博采经典,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浓缩了中华古圣先贤和历代明君贤臣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加上魏徵等人又是经国大器,有着高尚的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对当今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此书,一可节省时间,二能概览精华,能够快速领会
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有着极高的价值。
编者先后负责和参加了《群书治要考译》和《群书治要译注》的编辑、整理和出版工作,曾阅读《群书治要》若干遍,常常被古代明君贤臣的行持所感动落泪,尤其对《群书治要》中选录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倍爱有加。因此在译注的过程中便萌生了将书中的故事整理成编的想法。现在我们将这些故事节录出来,共二百三十二则,整理成册,名曰《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
这部书的译文部分,是从《群书治要考译》一书中节录的。《群书治要考译》一书,最初由陕西魏徵研究会会长吕效祖老先生组织了一批学者、教授义务译注此书,自启动至出版,前后历时近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及其夫人齐心同志的支持,习仲勋先生曾专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2011年,这部书出版以后,反响巨大,被中央党校列为学员读物,受到不少领导同志的重视。现在这本《古镜今鉴》以习仲勋老先生的题字为书名,旨在望诸读者将此作为一面镜子,对照古人的嘉言懿行,蓄养己德。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愿读者诸君,以书中的人物、故事为镜,进而生起慕贤之心,效法圣贤,则国家贤才蔚起,人民自然可安享太平也。
《群书治要考译》编委会
肖祥剑执笔
癸巳年春月
卷一 君德
圣王第一
帝尧放勋
【原文】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言圣德之远著〕。作《尧典》〔典者常也。言可为百代常行之道〕。曰若稽古,帝尧〔言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也〕,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勋,功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也〕。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时,是也。雍,和也。言天下众人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也〕。(群书治要·尚书)
【译文】昔日唐尧称帝之时,以其聪敏贤明经纬天地,谋划众物,德光普照天下。(说的是古圣先贤的德化对当时及后世的深远影响。)后人因此写作了《尧典》。(典,是“常”的意思。可以作为子孙后代长久遵循的准则,才称之为“典”。)用心查考往事,凡事都遵循古人的常道,这个人就是尧帝。(这是说能够用心地查考并遵循古道而行的人,莫过于尧帝啊。)尧帝以“放勋”为名。以钦、明、文、思四德来安定天下。(勋,是“功绩”的意思。说的是尧效法前代圣王治理天下的经验,而以“敬、明、文、思”这四种德行教化人民,使天下得以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光辉普照四方,成为上下之楷模。(具备了这四种德行,又能够诚实守信、谦恭礼让,所以他的德名被传播到四方以外,直至布满于天地之间。)他能弘扬美德、以亲睦九族;(就是任用有德能的贤达之士,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族人都和睦亲爱。)九族亲睦之后,又为百官赐授姓氏、
区别宗族。(百姓,即百官。)这一百个官位都用来让那些贤明之士得到任用、从而使四方各国协调和顺,黎民随之也变得友好和睦。(时,如此的意思。雍,和的意思。这是说天下百姓因为受到百官德行的感召自上而下地发生变化,所以民风民俗出现了十分和谐的局面。)
尧道在恕
【原文】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群书治要·说苑)
【译文】河间献王(刘德)说:“唐尧心怀天下,用心去周济贫民,痛心于百姓的苦难,忧心于众生不能顺利生长。有一人挨饿,他就说:‘这是我使他挨饿的。’有一人寒冷,他就说:‘这是我使他受冻的。’有人犯了罪,他就说:‘这都是我造成的。’他仁爱昭著而正义树立,施恩众多而教化深广。所以即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镜今鉴_《群书治要》故事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