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叶舒宪
责任编辑:梁菲
责任校对:王红凯
装帧设计:田东风
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 导言
一、神话“复兴”的文化背景
二、什么是“原型批评”?
第二章 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
一、弗雷泽:神话与仪式原型的发掘人
二、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探险者
三、卡西尔:象征哲学与神话思维
第三章 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
一、神话与原型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二、弗莱的文学人类学
三、原型模式:从西方到中国
第四章 原型批评方法的应用
一、剑桥学派:仪式与文学发生
二、荣格学派:原型心理学
三、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
四、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
第五章 方法的综合运用的实例——人类第一部史诗解读
一、《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发现
二、表层结构:情节母题及来源
三、从原型观点探索深层结构
四、超越死亡:英雄-太阳原型的本义
五、哲学结论:从原型结构看象征思维
第六章 原型批评的特点与局限
一、宏观中的微观
二、文学经验的系统化
三、内容升华为形式
四、重认知而轻判断
总序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人文学界催生的这个新兴学科,给出一个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以便继往开来,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新局面,可谓恰逢其时。
50后这代人的青春岁月,激荡在汹涌澎湃的“文革”浪潮之中。“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相当于天赐给这一代知识人第二次青春。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在1978年春天步入大学校园,那种只争朝夕、如饥似渴的求学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也第一次带来人文科学方面的世界景观。正如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市场经济模式一样,人文学者们也投入全副精力,虚心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就是当时的新方法论讨论热潮中,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理论流派。1986年我编成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时,先将长序刊发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介绍原型理论的宗师弗莱的观点时讲道:
物理学和天文学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化学形成于18世纪,生物学形成于19世纪,而社会科学则形成于20世纪。系统的文学批评学知识到了今天才得以发展。……正像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把握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体现的规律性因素不是作家个人天才创造发明的,而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的因素就是原型。
从文学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植根于原始文化,最初的文学模式必然要追溯到远古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去。“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
当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样一段话,居然能够准确地预示这一批学人后来几十年学术探索的方向。“文学人类学”这个名称,也就由此在汉语学术界里发端。10年之后的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首任会长为萧兵先生),如今简称“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从研究文学的神话原型,到探索华夏文明的思想、信仰和想象的原型,这一派学者如今正式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和文化文本符号编码理论,可以说早已全面超越了当年所借鉴学习的原型批评理论,走出文学本位的限制,走向融通文史哲、宗教、艺术、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从1986到2018,整整32年过去了,我们也经历了自己人生从而立到花甲的过程。如今我们要解读的是5000多年前的先于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文本”,阐发的是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神话学内涵。这是当年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问题意识,先把我们引入文化人类学的宽广领域,再度引入中国考古学的全新知识世界,这样的跨越幅度,的确是当初摸索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时所始料未及的。
从原型批评倡导的文学有机整体论,拓展到文化符号的有机整体论、史前与文明贯通的文化文本论,这就是我们努力探索近40年的基本方向。自从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中国”这个词语,至今不过3000年时间。2018年2月4日,我第二次给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开设讲座,题目是“九千年玉文化传承”。今日的学者能够在9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大背景中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学”,这就是从先于文字的文化大传统,重新审视文字书写小传统的一套完整思路。相信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是本土学者对西方原型批评方法的全面超越和深化,这将会引向未来的知识更新格局。
本丛书要展示这40年的探索历程,以萧兵先生为首的这一批兴趣广泛的学人是如何一路走来,并逐渐成长壮大的。本丛书将给这个新兴学科留下它及时的也最有说服力的存照。希望后来者能够继往开来,特别注重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包括作为文史研究当代新方法论的三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
是为丛书总序。
叶舒宪
2018年2月7日于北京太阳宫
第一章 导言
一、神话“复兴”的文化背景
自文明时代以来,20世纪的人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衷于神话。现代艺术发展的神话化倾向和人文科学中对神话研究与日俱增的兴趣同样格外引人注目。
在毕加索的绘画造型中,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性音乐语言中,在叶芝、艾略特、庞德的诗歌王国里,在乔伊斯、劳伦斯、福克纳、萨特、加缪、戈尔丁、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艾特玛托夫等人的小说世界内,我们看到了不约而同的神话因素:或是神话形象的重现,或是神话幻想境界的再造,或是神话主题的现代发掘和引申,或者干脆把不可思议的荒诞现实表现为新的神话寓言……无怪乎晚近的法国新小说派领袖罗伯-葛利叶能以充分的自信宣称:
总之,此刻我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神话的社会。我周围的一切成分都是神话的成分。
在学术领域中,神话的复兴是在多种学科的边缘地带兴起的,只要举出曾著有《神话学》或类似著作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学家、符号学家们的名字,我们便可从一个窗口窥见当今人文科学界的一系列精英了:列维-斯特劳斯、荣格、卡西尔(Ernst Cassirer)、艾利亚德、罗兰·巴尔特、马林诺 ............

书籍插图:
书籍《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 插图1
书籍《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