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应星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
(社会发展经验丛书)
ISBN 978-7-5161-5127-3
Ⅰ.①农… Ⅱ.①应… Ⅲ.①国家—关系—农民—研究—国家②土地问题—研究—中国 Ⅳ.①D422.6②F32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72626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王茵
特邀编辑 孙萍
责任校对 任晓晓
责任印制 王超
数字编辑 于晓伦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三河市君旺印务有限公司
版次 2014年11月第1版
印次 2014年11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1.5
字数 173千字
纸书定价 3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乡村集体为中间层次,以国家的逻辑为最高层面,通过“土地—治理—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种新的阐释,使我们可以概要地理解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迀,尤其是深化对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的制度创新、发展经验及问题的理解。
作者简介
应星,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出版专著《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气”与抗争政治》、A Study of the Stability of Contemporary Rural Chinese Society。
《社会发展经验丛书》编委会
丛书主编:
李扬
丛书编委:
李汉林 折晓叶 渠敬东
刘白驹 沈红 葛道顺
目录
导论
一 新“三农”问题与“土地—治理—民情”的三重分析框架
二 农户在乡土中国的特殊地位
三 农户:理解中国60多年农村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
四 农户与国家的中间分析变量:集体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及近代社会的国家与农民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与农民
第二节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近代变迁
第二章 改革前的国家与农民:1949—1978年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治理
第三节 民情
第三章 中国农村改革的初兴:1978—1989年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治理
第三节 民情
第四章 中国农村改革的回旋:1989—2000年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治理
第三节 民情
第五章 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调:2000—2012年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治理
第三节 民情
第六章 小结
第一节 新“三农”问题及其农村改革中的制度创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导论
一 新“三农”问题与“土地—治理—民情”的三重分析框架
如果我们要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总结中国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首先就要对中国农村有深入的认识。这是因为,农村人口自古至今都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多数,乡土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传统深厚,而中国农村近代以来发生的几次巨变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尤其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的起点,甚至可以说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村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农村60多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目前学界已经有一些总结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著述。这些著述绝大多数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或农村政策层面入手的,
[1]
只有个别著述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总结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但也语焉不详,未能清晰展示出与那些著述不同的分析逻辑。
[2]
要认识农民,仅仅靠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对中国农民有着丰富而深刻见解的大多出自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或历史学。如何结合学界对农民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来总结中国农村发展的60年尤其是农村改革的30年,这似乎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书即是要扣住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来展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关于当代中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学界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总结起来,大体有这样几种基本视角。
1.以家庭为视角
这种视角重在分析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不过,对于大多数相关著述来说,它们更关注的是农民家庭生活本身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而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关系网络,或是生死爱欲,这些问题所关涉到的因素都甚为复杂,国家的影响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背景,我们难以从中捕捉到国家正面的身影。
2.以治理为视角
这种视角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为理论蓝本,分析国家与农民的政治关系。这种视角又可分为两个入手点,或可称之为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在中国农村政治研究中的两个摹本。
一个是所谓“重心下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在有些学者看来,中国政治可以分为上层国家与基层社会,上层国家虽然多变,但基层社会尤其是农村基层却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乃至自主性,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基层,以便从中发现社会自身的运转逻辑。
[4]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是村民自治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而后村民自治研究又进一步扩展为乡村治理研究,举凡与乡村治理相关的家族、合作组织、调解制度、水利政策乃至“灰社会”等都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
[5]
当然,因为那种对乡村社会功能性的描述缺乏历史的深度,所以又有学者倡导社区史的叙事构架。
[6]
另一个摹本是基于结构和制度分析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虽然重心下沉状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也涉及了国家与社会两造,但研究者的兴趣显然是在社会这一维度上。即使在解释国家的行为时,他们常常采取的也是社会中心论的视角,国家在这种研究中或者只是与社会对立、面目模糊的东西,或者被视为一个各阶层相互争斗的平台,研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