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译者序
致 谢
前 言
第一部分初级问题
第1章 递交书稿
第2章 形容词与副词
第3章 声音效果
第4章 比喻的用法
第5章 文体风格
第二部分人物对话
第6章 对话的用法
第7章 俗套的对话
第8章 泄露天机的对话
第9章 闹剧的对话
第10章 隐晦的对话
第三部分宏观大略
第11章 展示与述说
第12章 视角与叙事
第13章 人物塑造
第14章 钩 子
第15章 细腻的笔法
第16章 腔 调
第17章 焦 点
第18章 环境描写
第19章 节奏与进展
跋
编后记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在我16岁那年,她慨然把我的第一部(糟糕透顶的)小说交给她的经纪人审阅。
此后,对于我从事创作活动,她一直勉励不辍,热情不减。
译者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率先在国内引进了一套关于创意写作的丛书,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市场反响热烈。首批共有四本书,我译了其中一本: 《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根据该书作者粗略考证,现在已经公开出版的小说在得到出版社认可之前平均被拒的次数为28次。
另外,市场竞争的规律遵循“强者恒强”,乃至“赢家通吃”的发展逻辑,出现“大牌儿傍大腕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范风险、保证利润、维持声誉。从普通作者的立场反观这一现象,这种做法实际上形成了“挤出效应”,圈外作者获得成功的机会其实是很渺茫的。虽说我们也可以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来理解竞争带来的这种好处,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一,许多大腕儿的作品即便平庸也能“强者恒强”、大有市场;二,普通作者质量上乘的作品却得不到出版的机会;三,大腕儿在扬名立万之前其处女作往往也是屡屡碰壁。
因此,作者们在看待作品出版这一问题时普遍需要增加一个思维的角度,这就是要从出版社,尤其是编辑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眼前这本书的作者诺亚·卢克曼自称是“在战壕这一边的人”: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他的这本书给广大作者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与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著的《英文写作指南》类似,又能与时俱进,因此备受读者的好评。在出版业的生
态链中,编辑和经纪人是作者、读者和批评者之间的桥梁。经过精心遴选,本书编辑决定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
当自己的书稿得以成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作者会体验到欣喜若狂、浴火重生的感觉。可是由于竞争激烈,大多数作者还需要培养自我的认同、寻求读者的认同,尤其是要不断磨砺技艺,以便自己手头的书稿能够获得出版的机会,已经出版的作品能够益寿延年。作品的出版和作者的自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于还没有出版过作品的作者来说,雪中送炭的自信心远比锦上添花的出版更加重要,而自信源于雄厚的实力。虽说本书也有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过作者给我们设定的技术底线却是更有教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这本书的特点,作为一本英文写作指南,对于从事中文写作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翻译过程是一次愉快的合作。译者得到了编辑杜俊红女士一如既往的鼓励和刁克利教授的热情指导。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译者,除我之外,还有刁克利、和霞、王炳乾、王殊四位,不过总体上说责任依然在我。译事之余,论起苦劳也该稍感欣慰,论起质量仍感歉疚,但愿那本你频繁参考的写作经典正是你眼前的这一本。
王著定
2012年9月
于北京西郊墨渊斋
致 谢
倘不是贝基·卡巴扎慧眼识珠,本书现在就不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只有她独具慧眼,慷慨解囊买下此书的版权;另外,她关心这本书的整个出版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编辑建议。本书获得的一切成功都归于她的先见之明。
买下一部书稿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情,为此我要感谢Fireside出版社的所有编辑以及出版社提供的大力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一贯支持和反馈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感谢丹尼尔·迈尔森提供的语法和历史方面的意见;邓尼斯·道瑞姆普提供的法律方面的意见;基恩和贝特茜·哈克曼夫妇以及迪克·马瑞克提供的有益的建议; 《作家》杂志的莉斯·普雷斯顿和《诗人与作家》杂志的特瑞丝·艾本为书稿提供了长篇连载的机会;斯特拉·威尔金斯和艾伯纳·斯泰因经纪公司为帮助我找到一家英国的出版社而不遗余力,终得罗伯特·黑尔公司的约翰·黑尔共襄此举;我还要感谢约翰·伯特、奥尔加·布劳马斯和弗兰克·拜达特这三位诗人,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小说写作知识要比我从任何小说家那里学到的都多。
前 言
抵制写作指南类书籍的人不在少数,我也是其中一个。为艺术立法是愚不可及的笑谈。绝大多数实至名归的大艺术家都不惮于打破一切常规,而这才是其过人之处。假如贝多芬墨守成规而不是听从灵感的召唤,他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假如梵高不打破常规,他的画作又能价值几何?
或许也没有什么常规可以保证你写出优秀的作品,然而能保证你写出拙劣作品的常规却是存在的。简单地说,本书关注的焦点正是下面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识别出拙劣的文字,从而避免写出这样的东西?这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让大家饱受折磨,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也概莫能外。我们只要把前前后后考虑一遍,把那些不要做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让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轻松发现作品中的这类毛病;接下来,我们还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题,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你就能跨越这道鸿沟,知道有所不为即有所为的道理。这个办法未必能保证你会拥有这样的觉悟,不过假如你幸而确有领悟,那么你至少也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为从终极意义上说,能教会你写作方法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大家往往羞于承认下面这件事情,即当一个稿件放在你眼前的时候,往往只需读完五页就会马上作出放下不读的决定,哪里管它是作者主动投来的普通稿件,还是福克纳的鸿篇巨制。不过,审稿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假如你知道这部书拥有“经典”的名号,大
多数人就会继续读下去,在作者的盛名之下你必须坚持读完,以便维持这种先入之见,因为假如你不慎看走了眼,眨眼之间就给一部优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