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彭正梅 彭莉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目  录 自卑而超越 3第一章  引言 17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24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28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36第五章  自卑情结 41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47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53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60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64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69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77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83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89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92附录1:个体心理问卷 96附录2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98 附录:“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加盟指南 116  
自卑而超越——阿德勒的教育思想 本书由“行行”整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微信或QQ:2338856113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的味道 id:d716-716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站的名称为:周读 网址:http://www.ireadweek.com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这样一段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孟子·告子》中著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孟子又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其实,类似的说法在我们的文化经典中俯拾皆是。《周易》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司马迁曾对这种心理做过总结性表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而因为顶撞了皇上被受宫刑的司马迁,能隐忍苟活,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也是受同样的心理所感发,即“疾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台湾的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只有小人才会长戚戚,君子永远是坦荡荡的。他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他的忧患,终生无已,而永在坦荡荡的胸怀中。”实际上,这样一种因(预见)不完美、遭受逆境而愤然超越的忧患意识,是一种优意识,一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以救世为群的意识。我发现,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意识尤为强烈。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充满了这种精神。每次听国歌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自卑而超越”的豪迈情怀。以前看女排五连冠的时候,常常对她们越是落后越是奋勇的现象很不理解,直到我看《中庸》里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才对这种心理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深深地沉淀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当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时,也蕴涵着另一种“自卑而超越”的智慧。这种“自卑而超越”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即不自卑何以超越。一位中学物理教师曾向我讲述过他的教育感悟: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后来,我发现他的意思实际是说,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一样,即只有感到自卑才能发展。历史上率先对这种“自卑而超越”心理进行系统探索和论述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 一、人性的理解 可能会有心理学专家对这个题目提出质疑,因为他们所熟知的阿德勒是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物,怎么会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呢?我们知道,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否则就是空谈。另一方面,心理学特别是个体心理学如果不追求教育的使命,而沉溺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教育关怀是阿德勒从事心理研究的一个动力,他对个体人格的关注,对教育极具启发或有直接影响。因为人格也是教育关注的核心。阿德勒指出,他的研究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多年来,他的研究进入到教育学领域,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不仅研究心理学,也写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并对奥地利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自然,阿德勒没有构建出体系化的教育哲学思想,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论、教学论,但是由于其对人性和人的发展及其问题的深刻理解,的确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指出了一种基本方向,也就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方向。教育学最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教育学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础,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是个“无由头”的劳什子。因而,历来的教育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人性论的假设。在我国,有孟子的“人性善”观和荀子“人性恶”观(还有告子“人性无善恶”观)。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才能 ............

书籍插图:
书籍《儿童的人格教育》 - 插图1
书籍《儿童的人格教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儿童的人格教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