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中国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牛津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五四”文化革命与人的设计
第一节 时代的逼迫:中华自我认识的开始
第二节 论争的归结:父辈文化应受审判
第三节 独特的思路:非文艺复兴运动
第四节 反省的弱点:启蒙性思索的短促
第五节 当代新儒学的迷失:传统理想主义
第二章 批判理性的成长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节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礼治秩序与主奴根性
第一节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人的不同认识
第二节 “吃人”筵席的发现
第三节 “文化的突破”(一)
第四节 “文化的突破”(二)
第五节 礼治秩序与个人
第六节 失去个性的扭曲
第四章 寻求解脱的代价
第一节 生的悲哀
第二节 有限与无限
第三节 通往无限的歧途
第四节 痛苦的意义
第五章 道德的阴影
第一节 “生存技巧”:冷漠、自私、虚伪
第二节 道德的困境
第三节 道德 法律 血缘 人道
第六章 天朝心态
第一节 对西方文化的反应:五次论争
第二节 天下模型与世界帝国
第七章 附论:鲁迅与中外文化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的逆向思维
第二节 未完成的课题:寻找传统转化的机制
第三节 开辟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
附录
漫议转化传统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设计
初版后记
安徽文艺版后记(一)
安徽文艺版后记(二)
新版后记
传统与中国人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放逐诸神》、《国无人》、《读沧海》、《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四卷)、《双典批判》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林岗,1957年生。现为中山大学系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攻现当代文学史以及文艺学。主要著作:《传统与中国人》(与刘再复合著)、《边缘解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罪与文学》(与刘再复合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传统与中国人/刘再复、林岗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1
ISBN 978-7-5086-2406-8
Ⅰ.传… Ⅱ.①刘…②林… Ⅲ.五四运动(1919)—研究 Ⅳ.K261.1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95550号
传统与中国人
CHUANTONG YU ZHONGGUOREN
著  者:刘再复 林 岗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邮编 100029)
     (CITIC Publishing Group)
经销商:中信联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承印者:北京通州皇家印刷厂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15.25  字  数:357千字
版  次:2010年11月第1版    印  次:2010月1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086-2406-8/K·170
定  价:36.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本社图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发行公司负责退换。
服务热线:010-84849283
http://www.publish.citic.com
服务传真:010-84849000
E-mail:sales@citicpub.com
     author@citicpub.com
牛津版前言
《传统与中国人》一九八七年由北京三联出版,后来香港三联和台湾人间出版社也相继印行,十二年之后的一九九九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又再次印行。在安徽版里,我们都分别写了简短的“再版后记”。事隔三年,承蒙牛津大学出版社好意,在出版我们合著的另一新著《罪与文学》的同时,愿意再版此书。旧著能够一再重版重印,当然是作者乐意见到的事情,但是,它也增加了作者的责任,使得作者有义务向读者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自己原来的论题有没有改变和修正,有没有进一步的补充。我们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让我们有机会重拾那段十多年前的思考,谈谈我们今天的看法。

人文学术特别是批评性的人文学术,从来就有两方面的不同含义:一方面它是面对一个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提出看法,另一方面是在一种社会情景之下与现实的对话。前者是人文批评具有客观性的那一方面,后者则是人文批评必不可少的主观性的那一方面。在一个具体的论题里,我们很难截然分清哪些是具有真实性的部分,哪些是具有主观性的部分,因为两者几乎是水乳般融合在一起的。不过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我们还是能够在两者之间看到模糊的界限,这大约是人文批评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人文批评既让我们看到对事实问题的见解,又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理想的激情与对现实的关怀。比如,鲁迅关于中国传统“吃人”的论题,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多次发挥,见诸散论、小说和杂文,显然不是一时的轻率议论,而是包含着对自己母国文化沉痛的思索和睿见。若是我们否认传统“吃人”的论题具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是真实性的对传统的见解,否认这一见解具有任何“学术”的含义,认为它不过是一时的激愤之辞,那就无从解释这一论题何以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若是我们拒绝这一思想,我们也将失去在今天重新认识传统的重要依凭之一。但是,假如认为传统“吃人”的命题就是一个纯粹真实性的对传统的认识,那这样的看法一定是幼稚的,它不但是我们感情上不能接受的,而且也在理智上有悖于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社会学、人类学关于一定的文化创设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站在任何一极的极端的立场看待批评性的人文学术都是有问题的 ............

书籍插图:
书籍《传统与中国人》 - 插图1
书籍《传统与中国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统与中国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