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史_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法)麦格雷(Maigret,E.)著;刘芳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
书名原文:Sociologie de la communication et des médias
ISBN 978-7-81127-638-1
Ⅰ.传… Ⅱ.①麦…②刘… Ⅲ.传播学-历史 Ⅳ.G206-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65521号
Copyright©2003 by Armand Colin.
ISBN 978-2-200-34669-0
本书法文版曾于2003年由Armand Colin出版。
本书简体中文版专有出版权由Armand Colin 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全球销售。未经出版者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复制或节录本书中的任何部分。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1-2006-6056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作者:埃里克·麦格雷
译者:刘芳
责任编辑:李水仙
封面设计:阿东
责任印制:范明懿
出版人:蔡翔
出版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编:100024
电话:86-10-65450532或65450528 传真:010-65779405
网址:http://www.cucp.com.cn
经销: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印刷:
开本:670×970 mm 1/16
印张:15.25
版次:2009年7月第1版 2009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81127-638-1/G·638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错误 负责调换
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本书可以用作传播学理论的入门读物。它按时间顺序、分主题介绍了传播学理论史上出现过的种种思潮,内容力求简洁,且注意结合思潮产生的国际学术背景。我试图指出每种思潮的渊源、新意和局限,也就是说,尽量提炼出重大学术传统的经典部分,同时辅以历史的眼光,点明理论的发展变迁和理论提出者的切入点。读者如无暇细读,或希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跳过绪论直接进入第一章,然后略过社会学基础(第二章),从第三章起再按照顺序进行阅读。不过,由于本书内容结构上存在有一定逻辑关系,因而,我还是建议读者逐章阅读。我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尚未得其名之时,有关传播的研究就迎来了早熟之春。当时社会科学正在成型,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均被观察、被研究,研究方法也相当开放。无奈好景不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过于简化的理论纷纷得势,不是断言“媒介操纵思维”,就是将人际传播简化为机械传播,传播研究由此步入了漫长的严冬。
梳理传播理论史,就像给病人看病,要围绕病人展开调查研究,找出病因。机械传播理论的发展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人际传播以外的领域,澄清其中包含的关于人类世界的虚妄判断——20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正是这样做的。技术还原主义(réductionnisme technologique)和后现代主义的说辞削弱了传播社会学的影响,而我希望指出理论走向还原主义或科学主义之后会表现出怎样的粗暴,从而证明和捍卫传播社会学的存在。我还想表明,功能主义和社会学主义
[1]

不是社会科学的本意,只是社会科学诸多历史面貌之一。本书最后一部分回顾了传播的社会学研究,并就社会学研究、社会学与传播这一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描述不同范式间的冲突,帮助读者看清它们的轮廓。
传播的三个维度
传播研究难,难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例如,有人认为传媒是钳制思想、操纵舆论的工具,世界大战正好强化了这种感觉。不过,传播研究更难在传播研究的客体本身几乎不可能有科学、精确的定义。随着各科学者(不论“精确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政客、工业人士、信息技术人员、记者和大众纷纷发言且各执一词,传播这个概念变得如此宽泛,以至于它所覆盖的内容彼此根本无法协调:传递、表达、娱乐、促销、解释、再现、商议……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定义占主导,借此获益,至少是扩大地盘,于是各领域开始了互惠游戏。机器传播或商业传播的支持者相对更得势,因为得益于其各自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超乎寻常的发展。
面对概念模糊、定义失衡的状况,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理性/技术的对立把握传播(第一章),把当代人的传播问题变成唯心主义和诡辩派经典辩论的新瓶装旧酒:一方面,我们拥有种种高性能、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手段,另一方面,大家都期待基于共同的理性、因交流而富足的理想状态,因而共同面临规范的挑战。二元对立的传播定义得到古典哲学的真传,教学上颇为方便,但它也有康德、尼采等人的为人诟病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一缺点:它相信存在一个与幻象世界对立的绝对世界。19世纪末期以降的社会科学革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摒弃了矛盾又空洞的对世界的描述,代之以更完整、更连续的描述,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参照不同的标准(工具的、规范的、表达的),这些秩序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用一句可能过于简单机械的说法概括这个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人类并不是双脚立在技术的大地上而思想却漂浮在星空中。(意即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是共通的——译者注)
要更准确地定义传播这个词,必须选取不同于空想家和诡辩派的角度,接受社会科学奠基人和继承者以不同方式发出的邀请,把传播看成一个我们永久居住的三维空间。韦伯(Weber)提出了三种合理性,皮尔斯(Peirce)说的是符号由三个方面构成,米德(Mead)和布鲁默(Blumer)提出了客体的三分法,后来,哈贝马斯(Habermas)和约阿斯(Joas)将行动分为三种方式。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并无一定之辞,我个人赞同的表述是:传播现象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的”和“创造性的”现象,三层意思的重要性逐层递增,分别对应的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政治秩序。在此不妨借鉴皮尔斯的三分法,将传播大致定义如下:
——自然的或功能的层面,即所谓“精确”科学假定存在的根本机制,虽然“精确”科学 ............

书籍插图:
书籍《传播理论史_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 插图1
书籍《传播理论史_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播理论史_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