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社会_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赵月枝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6
ISBN 978-7-5657-0223-5
Ⅰ.①传…Ⅱ.②赵…Ⅲ.①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文集Ⅳ.①G206-53 ②F0-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62170号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作者 赵月枝
特约编辑 王维佳
责任编辑 赵丽华
责任印制 范明
封面制作 魏东
出版人 蔡翔
出版发行
社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编:100024
电话 86-10-65450528 65450532 传真:65779405
网址 http://www.cucp.com.cn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印刷
开本 787x1092mm 1/16
印张 21.25
版次 2011年8月第1版 2011年8月第1次印刷
书号 978-7-5657-0223-5/G·0223
定价 58.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错误 负责调换
序言:我的跨国学术,我的跨国体验
第一编 理论视野
第1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渊源、研究路径和学术前沿
第2章 意识形态的再次终结?——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概念
第3章 国家、市场与社会: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分析的基本立场
第二编 帝国时代的世界传播
第4章 挑战主导叙事:海湾战争中的和平抗议与美国报章的意见/社论话语
第5章 道德改革的局限:论新闻客观性与可持续性民主
第6章 公共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新自由主义化
第7章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
第8章 帝国时代的世界传播:走向国家、资本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重新布局?
第9章 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
第三编 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传播
第10章 从商业化到集团化:中国报业在1980—1990年代的转型
第11章 中国电视:历史、政治经济与话语
第12章 有钱的、下岗的、犯法的:解读1990年代中国的小报故事
第13章 “入世”:全球化、强国梦与中国报刊关于WTO的话语
第14章 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
第15章 手机之后,是什么?中国“数字革命”的社会层面再认识
第四编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第16章 一次世界峰会与一部中国电影:“信息社会”的多维景象
第17章 文化产业、市场逻辑与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
第18章 “向东看,往南走”:开拓后危机时代传播研究新视野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我的跨国学术,我的跨国体验
1986年,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背景下,我以公费留学生身份“出国”,赴加拿大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位。出于对西方新闻学理论前沿的无知和对英文阅读的没有信心,我箱里装着《报刊的四种理论》的第一个中译本。这本冷战时期的美国新闻理论经典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供批判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之用的名义在国内内部出版。由于当时我们自己可作为其批判武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已失去了权威性和说服力,而我又根本不知道可作为批判此书之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批判理论早已在西方学界流行,所以,我不仅多多少少从接受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并且假想这本书还作为西方大学的必读教材使用。然而,我的“第三世界”国民身份又使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等问题萦绕于心。于是,我又带上了作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成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中文版。这两本随我出国的书,冥冥之中把“自由”与“平等”这两个主题放入了我的理论视野,而我当时从一个社会主义的东方民族国家到一个资本主义的西方民族国家的“出国”旅程则意味着,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对东西方关系、民族国家范畴,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对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概念的审视。
1997年,在美国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劳工政策背景下,我又一次“出国”——离开加拿大这个我已经获得其公民权的国度,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播系任教。在信息化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劳动分工中,作为“跨国知识劳工”,我是被美国当做“有特殊专长人才”引进的。我是H1B签证的持有者,在美国的正式身份是“合法异族”(legal alien)——虽然我是地球人,但是英文中的“alien”一词总使我首先想起“E.T.”一类的外星人。当时,我的Sustaining Democracy?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和Media,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中国的媒体、市场与民主》)这两本英文著作即将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出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尝试用中文写作学术文章,希望自己能成为中文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不过,出于教学与出版英文著作的压力,当初我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年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所以,10多年后,当我发现,除了《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的两个中文版本(2005,2010)外,自己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发表了40余篇各类中文文章时,还是十分高兴的。本书收集的18篇文章中,有12篇是已发表的中文文章的修订版,其他6章是第一次用中文出版。
[1]
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提供理论视野。第1章是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发展轨迹、分析路径、主要作者及其观点和当下研究前沿的概述。第2章对1980年代的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后学”一些主要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新批判,进行了梳理与评价。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作为“批判的武器”的相关性同时,批判地吸收“后学”对媒体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以第1和第2章的理论探讨为前提,第3章进一步引入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公共领域”概念的重构等当代社会理论资源,结合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播问题,从全球角度和批判理论视野来审视中外传播中的社会权力关系。这一章旨在使政 ............

书籍插图:
书籍《传播与社会_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 插图1
书籍《传播与社会_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播与社会_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