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家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生活:精神家园的根基
(一)人的生活世界
(二)人的生命历程
(三)人的精神家园
二、文化:精神家园的内涵
(一)精神家园的文化样式
(二)精神家园的构成方式
(三)精神家园的自我超越
三、教育:精神家园的培育
(一)文明的传承与创生
(二)精神的充实与提升
(三)人格的教化与养成
四、科学:精神家园的真理
(一)科学与人的世界图景
(二)科学与人的思维方式
(三)科学与人的价值观念
五、艺术:精神家园的陶冶
(一)人的情趣与美的发现
(二)人的追求与美的向往
(三)人的塑造与美的熏陶
六、哲学:精神家园的升华
(一)人的智慧与哲学的“爱智”
(二)人的思想与哲学的“反思”
(三)人的觉解与哲学的“境界”
七、理论:精神家园的支撑
(一)理论的特性与功能
(二)理论的自觉与自信
(三)精神家园的理论支撑
八、心态:精神家园的张力
(一)心态与自我意识
(二)心态与社会思潮
(三)心态与哲学思潮
九、理想:精神家园的源泉
(一)现实的理想与理想的现实
(二)需要的满足与自我的实现
(三)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书目
总序
纵观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七十多年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撰写的通俗著作《大众哲学》,引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与人民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知晓度,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性的基本特征,成为新时期理论创新大众化的新典范。
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研究实力雄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普及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汇聚高校智慧,发挥高校优势,大力开展优秀成果普及推广,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任务、重大使命。
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通过组织动员高校一流学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普及转化,撰写一批观点正确、品质高端、通俗易懂的科学理论和人文社科知识普及读物,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掌握和实践,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与一般意义的学术研究和科普类读物相比,教育部设立的普及读物更侧重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宣传阐释,更强调学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普及,更凸显“大师写小书”的理念,努力产出一批弘扬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兴盛。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不断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4年4月10日
导言
幸福、梦想与精神家园
2012年和2013年,各有一个流行的话题:你幸福吗?”这是2012年流行的话题;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2013年流行的话题。
这两个话题都很亲切:谁没有生活的梦想?谁不梦想生活得幸福?这两个话题又很难回答:怎样生活才是幸福?如何才能“梦想成真”?这两个话题还不能分开:梦想就是渴望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就是成真的梦想。“梦想”和“幸福”,就是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构建以理想为灵魂的精神家园,才会有“梦想成真”的幸福生活。
一
首先我们来说“幸福”。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我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要什么有什么;还有的人说,幸福就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快快乐乐,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还流传着一句话,叫作“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幸福就是高高兴兴每一天;还有的人说,幸福就是和大家都相处得很愉快,痛苦的时候有人来分担,快乐的时候有人来分享。可能大家会对幸福作出这样的一些回答。我说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对人的生活状态的肯定性的总体评价。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幸福就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具体地分析幸福的话,我们要从人自身出发。人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对人的存在作一个高度的概括的话,我想逃不出这三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
从这样的一种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呢?幸福就是对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满足。所以一般而言,幸福应当是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只有有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这三个方面的满足,我们才会有一种真实的幸福感。我觉得有些人可能是把幸福说得过于抽象了、过于神秘了,他把幸福归结为一个字——“感”。幸福是一种“感”但是这种“感”是具体的,是我们的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不是相互割裂的,不是获得某个单一方面的满足。所以我想,如果说叫作“幸福感”的话,它应当是一种安心、顺心、放心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担心、操心、烦心的感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常用这样一个概括,原来我们是“穿布衣,吃粗粮,住平房,骑自行车”,对吧?可是我们现在呢?“穿时尚,吃细粮,住楼房,开私家车”了。这不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么?但是,幸福并不只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对生理需要的满足,还必须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伦理需要的满足,一个人只有感受到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满足,才能有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稳定的而不是短暂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的精神家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