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国文化的张力
——传统解故
刘梦溪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第一篇 传统的理念
中国文化的张力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传统的误读
传统与记忆
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
信仰与传统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国学与传统文化核论
第二篇 文化与传统
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
文化学视野下的文化和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给出了人类麻烦解决之道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贾宝玉为何替孔子背书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第三篇 传统解故(上)
如何评价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阳明学的性格
明清易代与士人之出处大节
士人的狂者精神在清代的敛退
白鹿洞书院访学记
第四篇 传统解故(下)
“以色取人”与古代的男宠
梁武帝的佞佛与大度
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开放
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 ——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
魏晋士风 ——从“竹林”到“田园”到“禅林”
宫廷文化与时尚 ——“紫禁城论坛”上的发言
《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红楼梦》与文化传统
第五篇 传统的反思与重建
重建对文化传统的敬意与温情
大学之道与“止于至善”
衣冠服饰与家庭伦理
古籍今译不应大力提倡
不赞同公私学校施行跪拜礼
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读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两书
读孙机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书后
第六篇 现代学术与传统
现代学术背景下的大师与传统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现场全记录
文化托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现代学人的性情与信仰
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钱锺书的学问方式
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 ——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
中国文化的张力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的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具体领域,或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单标出来,是对传统和现代做了一个区隔。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曾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模式的“五种生产方式论”,学术界现在不再使用了。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而且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阶段,延伸有两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就社会形态而言,应该做怎样的描述和区分呢?在一时找不到划分的准确概念标识的情况下,先以传统和现代做一个二分,是有道理的;尽管认真说来,对社会形态做这样的大分隔,在学理上会有很多遗漏,不是学术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传统文化来说,其内涵也是浩如烟海,宽博无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按传统的典籍分类,经、史、子、集四部类,每一部的书籍都多到不知凡几,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不过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经过学者的研究辨析,用学术理念加以透视概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中国由于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间社会发达,不仅有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成为文化的大传统的代表,同时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又形成了根脉深厚的文化的小传统。文化的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如果说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态,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则是在野的思想形态。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缘”。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缘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礼记·中庸》提出,治理国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经”,其中的一“经”即为“柔远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够收获“四方归之”的效果。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是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传统是充满活力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综合体,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应成为我们恒久遵循的法理轨辙。
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为影响的,大传统须通过和小传统结合,来增加自己的辐射力;小传统则有赖大传统的思想凝聚与品质提升。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 (EPUB全文下载)